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15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5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第一张面孔 朱元璋#朱元璋不可避免地把他性格中的贫困文化因子 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帝国 乃至烙印在民族精神里面 终其一生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 在他的治国大政方针里 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个小村庄的贫困文化的精神印记
不否认中央集权制的有效性 但朱元璋式的专制统治里面 只有皇帝一个人对整个帝国的前途命运负责 其他人都缺乏责任心 政府官吏的尽职 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良知或者他们自己的荣誉心 而是一种外界的命令和严厉的制裁 政府就靠这个来维持它自己 所谓“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历朝以来 以明太祖朱元璋惩贪最为坚定 对官员要求最为严苛 然而 吐血的是偏偏又是他定下一系列惩贪祖制的明王朝里 腐败得登峰造极
#第二张面孔 朱棣# 暴力的朱棣取代了宽厚仁慈的建文帝 因为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 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 这是人的本性
#第三张面孔 海瑞# 秉忠亮之心 抱骨鲠之节
随着对中国士人心理了解的加深 我“理解”了海瑞 君为政本 从伦理上讲 君臣重于父子 旧时代的士人对皇帝 真有一种如夫如父的感觉 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 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 海瑞怒皇帝的无道是真实的 哀皇帝的崩逝也是真实的 在海瑞那里 皇帝就是他的“天” 他的主人 他生活的目标 他无条件尽忠的对象 他的希望所在 不管皇帝如何对待臣子 从伦理上讲 都是恩典 臣子唯有欢喜承受 不应有丝毫怨言 忠君观念由于不断内化 在海瑞心里达到了高度情愫化的境界 以至超越了理智的范围 喷发为感情的激流
#第四张面孔 魏忠贤# 历史就是如此捉弄人 它偏偏要造就这看起来绝不合理的奇遇 看看至愚至贱的“魏傻子”在权力的重压下会变形到什么程度 当然 历史是诡谲的 它开了这样一个过分的玩笑 用的依然是它的拿手好戏:偶然 没有魏忠贤 也会有李忠贤 王忠贤 诡谲的偶然只是魏忠贤的命运进程 必然的是无论是谁 都不会善待这个朝代
#第五张面孔 张献忠# 农民们遭遇了太多的暴政贪婪和不公 因为缺乏正常的申诉渠道 他们应对生活中一切不公的唯一态度就是忍耐 然而 极端能忍耐与极端的非理性暴力 正是一个扭曲人格相辅相成的两面 在他们顺从的表情下 仇恨和恶毒早已日积月累成深潭 当所有的绳子都应声而断时 被压制在人性最深层的险恶 野蛮以及报复欲望喷薄而出 在失去理智的那一刻 这个世界上最驯良的人种就变成了最凶恶的一群 秩序现在得为自己的僵化付出代价 这个世界上最保守理智的帝国每几百年就要发疯一次 以纾解自己长年累月的压抑 历史用这样残酷的方式给了他们“公平” 完成了他们的心理舒张 然而 在这短暂的爆发之后 等待他们的 是又一轮 长达几百年的禁锢和心理摧残 满纸血泪 满纸血泪 血泪之后又是什么的 不是反思 而是循环 恶性循环 张宏杰说 所谓农民起义 不过是一帮越狱者 越狱成功后其所建的监狱会比之前的监狱坚固一千一万倍 他们不是革命与创造 而是对集权的崇拜 是对集权的变本加厉 部分川人对张献忠的态度 或上香 或膜拜 或跪舔 劣根犹显
这一章同样是对农民的描写 让我不懂应用何种笔墨描写心情 人性的卑略和高尚如同一个硬币的俩面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杀戮史
#第六张面孔 吴三桂# 在对叛徒口诛笔伐的时候 又有古人云 识时务者为俊杰 毁誉几何 不过是胜利者说了算 读到这里 竟然对吴心生唏嘘感叹 敬佩这个有血性的吴三桂 尽管空有一身才华 却生在乱世 生在王朝的转折点 他无法力挽狂澜却又没有那双推动历史进程的手 他被时代的车轮碾过 无论走在哪一条路上 都没有好果子吃 无论如何抉择 都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成为世事中无处收留的吴三桂
#第七张面孔 郑成功#作者描写的略为简单 以至感想不深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之前有人说在北上广机会那么多自己那么努力那为什么还不能成功 有人给出答案:优秀的人在互相制衡 离开了战场 神技无用 不甘 觉得像那么回事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 能够改正的是教训 不能改正的是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