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16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1600字

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第三部,也是全书的大结局。本书选取冷战为主要历史背景,故事叙述从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前到2008年奥巴马发表当选演讲为止,近半个世纪。三部小说加起来的确可以说是一部二十世纪的史诗级著作了。
二战结束,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冷战开始之后,首都柏林成为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争霸的桥头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成为了事实。尽管有了核武器的相互制约,对峙的两方依然剑拔弩张,时刻为下一次大战枕戈待旦。然而,在军事集团对峙的同时,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和激烈的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着,这就是是思想的大战。来自美国、德国、苏联、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又一次迎来了新的考验。第一代大多已经离世,第二代也逐渐的淡出视线之外,第三代登上历史舞台。福莱特又一次信手拈来,将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巧妙的安排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使之或者成了见证者,或者间接推进了历史进程。冷战时期的世界是动荡不安的世界,东西德分裂、柏林墙建立、古巴导弹危机、布拉格之春、美国民权运动、越战、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遇刺、尼克松访华、水门事件、黎巴嫩内战、波兰圆桌会议、柏林墙倒塌……此外,第三代生活中还有摇滚乐、嬉皮士、跨种族婚恋、性解放,以及对过去的误会与和解。
由于已经熟悉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不少即将出现的历史事件前的伏笔(套路)都多少有了准备,所以第三部给我的惊喜并不多,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作者继续保留了对历史文献近乎偏执的研究风格,所以某种程度上,这部虚构的小说让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冷战期间的故事。作为跟班的东德政府并没有对苏联唯唯诺诺;苏联对华约国家的管制近乎癫狂,完全就是现实版的《1984》;苏联当时对中国居然有所顾忌;美国绿卡也会被抓壮丁入伍;美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之一;尼克松访华并没有通知国会等等。很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对里根做什么描写,而且英国的戏份也不是很多。
说一说感想。不说国内的历史教育了,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啥也学不着。
苏联在书中的形象是负面的——在整个三部曲中都是一样。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人类对不同社会形态不断的测试,君主制、纳粹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等相继登台又落幕,最终西方自由世界的人文主义暂时存活了下来。这并不能说是谁比谁更强,而是谁没谁更烂。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一次又一次的为自己能够活在这个相对稳定和平的世界而庆幸。冷战期间尽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战,每个人都是不知道下一刻是否就是末日。古巴部署了战略导弹,西德装备了核武,二十四小时战略轰炸机在空中不间断盘旋,游弋在深海的战略核潜艇时刻待命。我们现在不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用担心即使成为核战的幸存者,如何在充满辐射的世界存活。这时刻绷紧的神经或者就是摇滚乐、嬉皮士、毒品泛滥和性解放的催化剂。
作者的政治立场很明显属于西方左派,不是白左。全书很注意“政治正确”。第三部里美国的戏份很多,黑人男主人公乔治从六十年代开始参加民权运动,层在阿拉巴马被种族隔离者袭击,后来进入政界跌跌撞撞为黑人政治权利斗争,尾声中在奥巴马的当选演说中落泪。从历史上看,我们作为华人没有理由说黑天使如何如何,他们的地位是多年不断争出来的——是否合法两说,而不是靠在论坛里发泄得到的。
中国的戏份在本书中照样很少,但是重要性上升了不少——苏联担心中国抢了他们的共产主义霸主地位,尼克松访华把苏联吓了一跳。相信如果作者给冷战之后的世界写序篇的话,中国有希望成为主要角色。顺便吐个槽,整个世纪三部曲用上帝视角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侧面反映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但是有一个很大的bug是,所有人都是想竞选议员就能轻松选上,而且非常容易进入政府核心部门。尽管属于虚构,可毕竟不太符合事实。
最后,送上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与君共赏: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