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700字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书中的主人公,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的母亲和我,都是忠实的读者。很羡慕这样的家庭,大家在一个屋檐下,彼此缄默不语,各捧一本书,跨越年龄,跨越时空,可以随时分享交流书中的观点,是家人,更是精神伴侣。癌症并没有阻挡母亲对书籍的热爱,反而让阅读本身变成更有效率的事。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旅途中,医院里,都塞满了读书计划,母亲抓住生命最后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为生命汲取更多的养分。她强调读书的意义,赠予书籍给孙子,跟子孙后代分享着阅读的乐趣。
都说阅读的人可以过活千万种人生,而不阅读的人只能有一种。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读的书并没有太多,不敢说体验过千万种人生,而阅读经验能给本人最直观的收获,是日积月累不声不响的一种沉淀,书籍书写表达着那些我们想要表述而未表述的,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加深着对原有理念的认知,也拓宽着新的认知。很多书或许看过就忘记了,但是阅读却默默地改造着我们灵魂的骨血。读书是一种信仰,它不能快速地帮助人获得现实中的财富地位,功名利禄,但是它帮助我们沉淀起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对人事的态度,对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包容,对自身与对世界的复杂的接纳。对本人来说,它至少让我面对生活的起伏更加宠辱不惊,从容坦然。当然,读书不是万能的,有利有弊,读多了不思考容易变傻,或脱离现实,或迂腐执着于书本,这本书虽然大肆宣扬读书的好处,没有提到弊端,但是本人觉得,以上也是读书人容易走入的误区。
书中所提及母亲与我阅读的书单,大部分是英美文学小说,本人也略涉及一二。这样的读书会,虽然没有机会和家人建立起来,但是幸而身边有这样的挚友,也有过这样共同阅读,互相交流的经历。其中提到的几本书,让本人也产生了兴趣,可能也会加入本人的读书计划之中。这本书不像读书笔记,没有全面剖析每本书的内容,而是挑选和母亲生活有关的主题略笔带过。所以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作为其他书籍导读的朋友可以绕行,作者主要还是想通过描写这些书,来完成对母亲形象的追忆与刻画,这是一本关于母亲的书。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热烈地认真生活,为未来做好事无巨细的准备。她是一个优秀女性的完美典范,优雅知性,善良博爱,精明能干,兼顾着家庭与事业,一生不断致力于拯救第三世界在困境中挣扎的人。那些被她拯救过的中东难民,重新在美国开启了新的人生,她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就像他们的新的母亲。母亲不顾危难,爱人如己,作者和母亲拯救过的孩子们亲如兄弟姐妹,这些都是感人至深的奇迹。母亲永远对他人微笑,保持精力充沛,为他人带去光和热,哪怕在病痛之中,也仔细地考虑着他人的感受。她的一生很圆满,可以说几乎拿到了人生全垒打。临终前一大家人陪伴在左右,所有的事都交代妥当,没有半点遗憾,用最完美的姿态渡过了幸福的一生,哪怕是面对最后的癌症。这不仅是优秀的女性,也是很优秀的人如何认真生活的典范。
在确诊癌症之后,作者和亲朋,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情感上,和母亲彼此,都细致入微地体恤着对方,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厚重与温暖。拿作者对母亲的方式来说,那种谨小慎微的思考,多说一句,少说一句,为了了解该说什么能让母亲感受更加舒适,特意去读了一本关于照顾病人的书,细微到用什么样的语气都在心里反复揣度,那是多么深沉的爱啊。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都声称爱着对方,父母相爱,父母爱着子女,子女爱着父母,毋庸置疑。然而又有多少人用正确的方式爱着呢?爱的方式如果不恰当,对当事人来说甚至可能会变成伤害。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付出不是理所当然,何不这样悉心反思一下彼此的方式?
在亲情之中,儿孙满堂,是甜蜜的负担,但绝对也是生而为人可以享受的天伦之乐。对于当今很多单身和丁克家庭来说,或许这也是值得考虑去体验的幸福之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里,他人即是地狱。而这取决于人,如何去经营自身。又回到了中国儒家传统的理念,修身齐家平天下,无论是放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相通的。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幸福之路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