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900字
高中时有个舍友,班上同学都叫她老大,老大喜欢听郑钧的歌,每天耳机里都放着他的歌,心情好的时候她也在宿舍唱郑钧的《灰姑娘》《赤裸裸》。那时我们都听羽泉的《最美》《奔跑》还有任贤齐的《心太软》都不知道郑钧是谁。
郑钧的歌显得与众不同,郑钧的嗓音声嘶力竭却不绝望,批判现实主义却有正能量,我也是第一次听摇滚歌曲(接触的东西太少,孤陋寡闻)。我之所以写老大喜欢郑钧,也是因为她本身特立独行,独立又洒脱。
高三时我们都三点一线生活,晚上点灯熬夜读书,白天生活也很枯燥,上厕所吃饭都要找个伴。而老大经常独自一人吃饭上厕所回寝室,在那个都搭伴的年纪了就显的有些孤僻。
老大说她的腿粗要减肥,她坚持5点半起床绕操场跑20分钟,再回宿舍洗漱吃饭。两个月后,我们都很惊讶于她的毅力。
有天我们问她,腿瘦了么?老大一脸的无奈,没瘦,反而腿的肌肉更结实了,算了以后不跑了。老大以后真的就没有在早起散步了。
老大喜欢独处,她在自己的世界里畅游,她内心丰富而坚强,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既能独处,也能和我们相处。她不参与宿舍之间的矛盾,又能与每个人都能微笑处之。
有次我又因为小女生之间的小矛盾苦恼,当时觉得迷茫无助又孤独,仿佛天地间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一个人郁郁寡欢,也很难见笑容。那天晚上宿舍只有我们两个人,老大难得的和我谈心,她教授我独处之道。
她说你要学会一个人自己玩。
啊,怎么自己和自己玩?
很容易的,你听音乐看书,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哦。我装作听懂的样子。
可其实我一点也不懂,我不知道怎样独处,更不会与人相处。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摔几个跟头也是理所当然的。
刘若英的《我敢在你的怀里孤单》中说道: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就必定孤独,也不会因为有人陪伴就必定圆满。孤独感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她喜欢这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
她父母在她两岁时分开,她从小跟着祖父母生活。家里没有其他年轻人,她习惯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天马行空的乱想,或者在大衣柜里玩扮家家的游戏。她从来没有觉得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害怕,这是她从小就习惯的事,类似于一种生活本能。
她大学时独自一人去美国读书,她很享受一个人租房生活,很自由没有束缚。之后做助理出唱片演戏,她也喜欢一个旅游看电影逛街。因为天性不喜欢麻烦人,她觉得约人的话会遇见各种可能得突发状况,比如协调时间,人到不了,约会不满意等等,所以干脆一个人更好。
一个人的旅游,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尤其是在语言不通的国家,更能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她说很多人不喜欢一个人出去旅游,甚至认为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可是练习独处的话,那真是不错的建议。
独处是需要练习的,同样的相处也需要练习。灵魂大师奥修说过:有了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只有那些独处能力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的内心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急着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静物,也不会着魔般的需要对方。
有的人擅长独处,而有的人擅长相处,其实独处和相处两者是互利共生的。繁忙的人际相处需要有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让心灵沉淀下来。而看似孤僻的人需要练习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既要适应别人进去你的生活,又到保持独处的习惯和模式。
独处已烙印在奶茶灵魂中,但是婚姻和即将到来的孩子,让她感到一丝担忧,她害怕自己不适应未来的生活,也怕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但人生的旅途就是即便你买对了票上对了车,还是有想跳下车的冲动。就不要再纠结于将要发生的,好好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有一些观点我是很赞同的,譬如:
我遇到事情总是先假设最坏的状况,但如果事情最后没我想得那么糟,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但如果,事情跟我想的一样糟,就会觉得,OK啊,反正最坏的状况都设想过了,再糟糕的情况都做过沙盘推演了,我可以应付得了。
奶茶说她是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她总是先假设最坏的状况,我联想到自己处事方式也是如此,现在才知自己也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奶茶谈到两人相处之道:真正成熟而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个人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奶茶《后来》《为爱痴狂》伴随着我的整个青春,每次KTV她的歌也是必点之一。听过她的歌看过她演的戏,但都隔着一层荧屏,梳离不真实,但读过她的书后,却仿佛她在和我对话,她是真实的率性的而可爱的。
她的为爱执着,独立自主,夫妻二人相处之道,更增添我对她的一分喜爱。祝愿奶茶永远漂亮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