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娱乐至死》读后感_11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1100字

看完本书,我仍然是作者口中,认为技术是中立的愚者,但不可否认,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很多其他的思考。

娱乐至死,这个四个字本身就像是一击警钟,让我开始反思身处的这个时代以及身处这个时代的自己。

本书表达的是作者对18世纪末期,被电视技术侵蚀的美国文化的担忧。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把取悦观众放在第一位,人们抱着以娱乐至上的态度,生活在支离破碎的信息海洋,看着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节目,用笑声代替了思考。我则一边庆幸自己从小学毕业开始就没怎么看过电视,也不喜欢看电视,一边又感到悲哀,高一家中接入了网线,就陷入了一个更可怕的时代。再回想自己的初中,那个时候读书、看报、写作、书信、学习,似乎是最充实的年龄了。

确实随着摄影技术和电视机的发明,“图像革命”和“娱乐起义”兵不血刃地攻破了印刷机所创造的铅字文化的堡垒。但仍旧觉得波兹曼对技术的批判言过其实了,就好像我们拿盘子盛放饭菜,饭菜不好吃,我们不觉得是厨师的问题,反而去责怪起了盘子的发明者。铸剑的人不需要思考,人们用他剑是杀戮敌人还是保护心爱的人,这是用剑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还是非常赞同作者在最后一个章节里提到的“渺茫的方法”:用教育控制媒介。深处沙漠,我们不是抱怨没有水而是去寻找水,现在深处海洋,我们也不应抱怨没有可饮用之水而是应该去净化水,并且告诉身边的人,如何去净化水。

波兹曼写著这本书的年代,电脑和互联网并没有普及,可他仍旧具有先见性地提出了警告。信息传递地比电视更快,信息的消逝也更悄无声息。在博客年代,我身边的朋友还会写一些文章,分享一些有关文学和艺术的话题,而现在的微博,每个人都在说话,于是没有人听得见你说话,为了让别人听见,你必须更大声的说话,可你发现周围说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一个人的声音根本压不住,所以你找了很多人,让他们跟你说同样的话。得到关注的方式不是你说的多对多好,而是你有多少转发量。占据在首页和头条的永远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而真正重要的事,手指一滑就过去了,可能甚至还未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已经湮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人们对图像的崇拜更甚之前,一条微博如果没有配图,你可能都不愿意为它多停留几秒;同一句话如果作为文字发送,不会得到任何关注,而选个漂亮的字体排个版加个背景转成一张图片或者干脆配在漫画插图里,就立马变成至理名言。反观之,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甚至值得炫耀的事。

作者在1986年提出来的担忧,在30年后仍然是众多学者的担忧。人们是从心底里渴望思考的,渴望汲取更多的知识,渴望丰富自己的灵魂,我们深刻意识到阻碍我们思考的魔鬼是“快”与“乐”,可是我们停不下来,也静不下来,这才是悲哀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娱乐至死》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