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1700字
《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历时7年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日文版上市3天,销量就突破40万册,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销量冠军。在这部关于创伤、内省、对峙、重生的力量之作里,村上春树试图用故事的力量,抵抗对历史的遗忘,不断潜入自我内部,直面无名之恶。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倒叙开始,主人公从头至尾没有出现名字。“我”36岁,美术科班出身,原本爱好抽象画,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专业肖像画家。结婚六周年纪念日前,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离婚,于是“我”独自离家,住进好友之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期待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雨田具彦是著名的日本画画家,“我”搬进那栋房子后不久,意外在阁楼发现了一幅雨田具彦不为世人所知的大师级作品,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由此,“我”被卷入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
一、作为日本画的“刺杀骑士团长”
离家之后,“我”住进了好友之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卧室阁楼时常传出细微的声响,“我”爬上阁楼探寻,偶然发现了一幅被灰色小猫头鹰守护的画,画名正是“刺杀骑士团长”。
具彦的日本画描绘的大部分都是和谐的景象,但这幅画里却有前所未有的狂暴。它画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场景:花花公子唐璜调戏美丽的安娜小姐,安娜的父亲骑士团长赶到,拔剑和唐璜决斗,被年轻力壮的唐璜刺中胸口,倒在一片血泊里。歌剧最后,愤怒的骑士团长化身石像,在熊熊烈焰中把唐璜拉进了地狱。具彦画的正是歌剧的第一幕,唐璜把利剑刺进骑士团长胸膛的那个瞬间——唐璜麻木无情,骑士团长万念俱灰,安娜无比震惊。
有意思的是,画面中的情节来自欧洲歌剧,画中人物的服装和发型却都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打扮,形成诡异的反差。6世纪初的飞鸟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当时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失败,国内皇室新旧势力的斗争日益加剧,皇族和地方贵族的利益冲突也引发尖锐矛盾。日本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多亏圣德太子大刀阔斧地改革才力挽狂澜,随后,日本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奈良时代。具彦留学时经历的“二战”时代和画中描绘的飞鸟时代,都处在极度动荡中。显然,欧洲骑士并不是具彦当时作画的真正兴趣所在。移花接木,借古喻今,才是具彦的真实目的。而除了《唐璜》的场景描摹外,画面左下角还有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从地面顶开洞口,伸长脖子观察一切的“长面人”。
二、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符号:洞
一天半夜,“我”从睡梦中惊醒。一阵诡异的夜半铃声传来,“我”循声而去,在杂木林里的古庙背后找到一个洞。“洞”是村上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他认为人生是孤独的,但人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和众人的联系,而应该深深挖洞,在某处和别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洞”这个符号一出现,依靠挖洞来开拓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思、疗愈意味便呼之欲出了。
连续两晚听到夜半铃声让“我”困扰不已,“我”终于决定打开古庙背后的洞口。那竟然是个堆砌精致的圆形石洞,直径一米八,洞深两米八,洞底除了一个古铃外,空空如也。 “洞”承担着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穿梭通道的功能。“洞”一出现,通往非现实世界的大门即将打开。
三、村上春树独特的创作风格
始终以一种对待现实的家常口吻和幽默态度来处理如同白日梦幻的超现实,是村上特别擅长的风格。哪怕再匪夷所思的观念、再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实到村上的文字,都能充满亲和力和记忆点。比如承载着大量“理念”的人物“骑士团长”,村上就赋予它极具表现力的形象和语言,使得他和“我”的对话妙趣横生。另外,作为一个对审美有着无与伦比感受力的作家,村上作品中永远存在着平行世界,装满对于电影、音乐、文学的独特感悟,哪怕在情节推进到最关键的时候,也会给这些“闲笔”以足够的空间——而这些最有村上魅力的部分,是只能通过阅读来感受的。
尽管小说中的很多意象,比如孤独的中年男人、洞穴等,都是似曾相识的村上元素,但这部作品是他近年作品里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很大程度上,这种“耐人寻味”,是因为所有元素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一个较大规模的框架——即便仅仅从文本的密度来衡量,说这部作品是他多年风格的集大成者,也并不为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