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一个两个本不应有相互情爱的男女恋爱了十八年,苦等修成正果那一天。而真到了那一天,他们却又觉得苦苦追寻到的“爱情”并不能使他们幸福,又转而寻求解脱的故事。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爱情的过程也并无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情节。但在那阶级斗争挂帅,一切人的本能都被冠以“资产阶级作风”的特殊年代,作者用他那貌似朴实无华,实则精妙绝伦、细致入微的笔,勾画出几个既相互独立有互相关联,但绝对又是各不相同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行为和个性的刻画,作者奉献给了读者一个极引人入胜的故事。读着这个故事,我时而深思,时而愤怒,时而叹息。这本书,我竟然连读两遍。一本书读两遍,对我来说并不罕见;罕见的是,“连续”读两遍。
作者对孔林的性格描写有很多处:没读成军校却上了医学院,他认了;父母做主娶文盲小脚女人刘淑玉,他也答应了;离婚不成,曼娜还紧追不舍,他也就拖着;医院当局严格禁止发生婚外性关系,即使在曼娜那样狂热的要求下,他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这样胆小怕事,组织上的结论还是“没有严重生活作风问题”。由此,他提干不成,离婚也不成。什么也得不到。作者给他下的结论非常恰当:从来是找容易的道走;没有主见。他不是坏人,但也称不上是一个好人。
曼娜的出身、失恋后的饥不择食,以及阅历浅看人没眼光,为自己的未来种下了苦果。以至于在一片非议声中,在偷偷白眼下,她苦苦等孔林等了十八年。十八年的光阴耗尽了,换来的是多病的身体、不幸福的爱情。从作者的行文中,我们决定他对曼娜持一种怜悯的态度,但对曼娜慢慢走向死亡也无能为力。
作者对淑玉描写根本不像三十年代中期生人,四十年代在日伪政权统治下长大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三年成婚的中国女子。而是一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温和、善良、胆小、认命的小脚家庭主妇。其特点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视丈夫为天。也许作者认为这样的女人应该是中国妇女三从四德的化身?我也觉得这样的女人很不错,只要不给我做老婆。我不明白的是,作者让淑玉有一双四寸金莲!这部书是英文版翻译的,原著很明显是给美国人看的。美国人不知道中国的国情,看到书中淑玉的小脚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农村妇女都是那个可怜样吧?于是,这本书在美国就更有特点了?
淑玉的贤惠不需多说了。作者对她的贤惠十分赞赏,侧面与正面都有过她贤惠、会过日子,孝道公公婆婆的描写。作者笔下的淑玉其实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她的大智若愚体现在两个字上:“忍”和“等”!别人在等,淑玉也在等。她在等孔林回心转意,等孔林重归与她。她在忍一切对她的羞辱,一切都假装“不懂”。在所有人物中,作者笔下的淑玉是最智慧,最善良,最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一个人物。除了小脚,塑造得非常成功。据说作者对自己的每部作品都要修改二十遍以上,但他修改的主要是英文单词,修改到尽量美国化。如此一来,有些情节就有些不符合实际。既然也给中国人看,中文版就要更加注意。我说过关于作者表述《卖花姑娘》的情节与实际不符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淑玉自留地里种“芋头”,也是不妥的。芋头适合高温多湿的气候,是南方作物,东北似乎不具备种芋头的条件。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很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书。希望将来读到作者更多的著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