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_3500字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3500字

听需要的道理 过想过的人生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随着电影的播出,这句台词也很快风靡网络,成为了许多宅男废青的座右铭,好像错在道理似的。这句话其实是有两个BUG的,一是听了很多道理却不是真正需要的道理,二是听了需要的道理却没能去落实到行动中去。所以过不好这一生也是正常的。


读书也是如此,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所以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如何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这是我们读书所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实用性阅读指南》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作者大岩俊之是一名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优秀讲师,独立创业之初尝试一年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何其惊人,然而在经历了完全记不住,读过即忘的困境后,大岩俊之重新振作,并以亲身经历创作了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以期更多的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但收获知识,也可以跟他一样行动起来,获得成功。


如何获取知识?

一.确定读书目的

注意这里是目的,这个目的是在你选择这本书之前就有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学习某项技能,甚至是单纯的消遣娱乐,这都是目的。无目的的读书容易随便翻翻,甚至是冲动阅读,类似于冲动消费,浪费大量时间。

所以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拿起它,你的读书目的需与行动目标相近。


二.带着问题读书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要有所得必先有所念,念在这里指的就是问题。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问题从哪里来的呢?

我认为问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的是在我们翻开书本前,这时候我们有着自己的目的,问题是根据目的来的,比如说拿到《实用性阅读指南》却还未开始阅读时,我的问题会是:这本书真的能解决知识转化行为的难题吗?会有那些方法解决难题?实践过程中会不会脱离实际?

这些问题大都跟我的目的相关,但因为还未看过内容所以会比较表面。

问题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在我们翻开书本之后产生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教我们提出问题的步骤是这样的三步:

①清楚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带着目的去发掘问题

②概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书的内容。

序言凝缩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看完目录能掌握一本书所有的内容;后记有作者对全书的总结和感想。

③确定问题

根据对书的内容的大概了解再次提出问题,作为对第一方面的补充。同样是对《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时我的问题是:本书最重要的两大内容是什么?如何输出知识?制作思维导图需要哪些步骤?

这些问题就更能与书本结合起来,也更附和读书目的。

当然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疑问产生,这些问题是补充,需要记录下来。


三.找到答案

只要一有问题,人类的大脑就会想要找出答案,人类的这一特性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书籍的内容。

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对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有一种“读书三步法”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书的内容。

第一步:略读。读前言,目录,后记,每章读小标题,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迅速对整本书有大概得了解

第二步:选读。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阅读,对重点地方和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并做标记

第三步:精读。将做标记的地方精读,进一步选出重点,做笔记。同时,整理书的结构脉络,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整理书籍内容方面,《实用性阅读指南》提供了两种方法:摘录+评价法,思维导图法

1.摘录+评价法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法,就是一种“摘抄”+“评价”的读书笔记方式,但比本书中的介绍要更生动,这里就用该书的介绍了。

葱鲔火锅,即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为配菜,而非调料,与金枪鱼同样重要。那么,“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法就是将“摘抄”和“评价”作为同样重要的“材料”进行融合的一种笔记法。

摘抄,一定要选取对自己最重要的观点或段落,记下最能打动人心得语句,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并且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评价,一定要谈出自己对摘抄部分的理解与想法,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书中观点发生关联,这才是推动自己原创思考的源泉。将书中精华内化为己用,才是学习的核心。

2.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的建立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也就是我们小学学习课文时“总——分”的结构,对于读书而言我们从四个部分来解析

①书,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

②问题,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

③答案,根据问题得到答案

④总结,包括注意事项,心得体会等

制作思维导图时不要写成“文章”,而是要用“关键词”来呈现,也就是要简洁精炼,这是思维导图的基础。

需要留下空白区域,写些总结性的内容。


需要提醒的是,一本书中只有20%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而这20%中又只有20%是需要我们真正掌握的,也就是我们真正问题的真正答案,我们的读书的目的就在于抓住这精华的4%。学会果断舍弃书中非必要的部分一直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四.有时间意识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期限,读书也不例外,有时间的紧迫感才能更有效率。


五.有意识的“输出”

读书切记不要闭门造车,自娱自乐,需要将自己的所感所得分享出去,这样有利于自己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输出”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与人讲述和写下来。就我而言,我是比较喜欢写下来的,一方面是我不善言辞,另一方面是便于以后复读,常读常新。如果能在一些读书平台上输出就更好了,让大家都能看到你的思想,有交流能更好的改善。


如何将读书的内容付诸行动?

一.从书本中设定行动目标

这里的“行动目标”意思是“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这一目标是开始行动之前的准备,和“读书的目的”是准备工作一样的。

我们需要将行动目标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数字表示出来,如果无法用数字表示,也请尽量将内容写详细。

比如说,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然后设定行动目标:

①学会掌握读书的内容()

②一周后,熟练掌握用思维导图梳理书籍内容的方法()

这个目标需要具体,可实现,有期限等特点。


二.明确现在的位置

目标既定,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位置,方便丈量和目标的差距。

那么如何做呢?文中推荐运用“用数字表示现在所处位置”的方法。给自己提出两个问题:

①“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

比如说40%

②现在是40%,为什么?

这里给出原因,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定位。


三.思考与行动目标的差距:心态前进10%

“现在的状态”到“最好的状态”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差距所在。

此时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

“△△%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数字△△,是指前文用来表示“现在所处位置”时给出的百分之多少,在这一基础上再加上10%。比如上面说的40%,这里的△△%就指50%,想象自己前进10%的状态。


四.填补10%的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为了达成加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

这里尽可能多想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可以的话给出5个以上,使用“5W1H”提问来想出更多方案:

做什么?

和谁做?

在哪做?

何时做完?

怎么做?

写了许多条方案后,从中选出一条最想做的,准备付诸行动。


五.行动细分,尽快开始

当我们终于找出那一条最想做的事情之后,请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为了能这么做,这一周里我可以干些什么?”

尽量多写,依然可以用“5W1H”的方法,然后从中挑选一件,尽快去付诸行动。


六.将行动告知他人

不管是告诉某个熟悉的人——他人监督,还是自己写在日记本上、某个平台上——自我监督,我们需要能对自己的行动负有责任,如此才能长久。


我们需要知识,但我们更需要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我们需要行动,但我们更需要能达到目的的行动。听需要的道理,过想过的人生,如此才不负这大好年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