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1800字
因为他惯是用玩世不恭的样子讲着分外严肃的故事,我就总觉得他在欺骗我。
这是我第一遍粗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最直观的感受——他的确是个混球。
《黄金时代》这本书有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三个王二:第一个王二是个肌肉紧实、器大活好的大高个儿,他就是一头从没挨过捶的牛,他经历过至少三个女人,每个女人都对她念念不忘;第二个王二是个满脸毛的土匪,他身材矮小、样貌丑陋却是个十足凶悍样子的强盗,他同样也经历了至少三个女人,每个女人都与他深刻相爱过,最终却也同他一样平凡在尘世里;第三个王二是一个虚胖的巨人,虚胖而粗鲁却也有自己的柔情,哦,他经历了两个女人。他的故事,仿佛突如其来却又恰如其分。
三位一体,不同层面,描绘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王二——管他是哪个王二,这个王二都被集体所嫌弃,最终却又在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的共同作用下,回归集体。这三个王二都是文革中受到摧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稀奇古怪因而在被政治所迫后变得更加呆头呆脑、稀奇古怪。书名是《黄金时代》,全书却弥漫着荒诞不经的气息:潮湿雾气的乡下云南、臭气熏天的北京胡同、阴暗干燥的医院地下室、远离人烟的小木屋、草地上如蛇般纠缠在一起白花花的男女裸体、大烟囱内堆在乱石堆上干枯的屎蹶子、被尖枪贯穿胸膛的大学生、冬日里冻在屎盆子里的六件大衣……荒诞、真实、讽刺,我怀疑这是独属于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二的爹妈都是知识分子,大抵都不是神佛偶像之类的存在,王二面对父母从未有过传统中国家庭孩子对父母应有的畏惧与敬重。在他“老实巴交”的叙事纪实中,他爹总是想揍他或者总是瞧他不起,他爹总是不曾扮演着慈父或者温暖的角色,要么对第一个王二讽刺挖苦,要么对第二个王二大打出手,而这一切皆因他——王二,天生是个‘坏坯子’。王二天生稀奇古怪,他总是天马行空想着些不着边际,这些不着边际没少被他实践,于是他总与人群格格不入。但是王二又是耿直而单纯的,他从不曾害予任何人,他冷眼旁观,他得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结论,他用他纯理性的头脑去构建感性的生活和狂热的文化大革命,然后得出似是而非却又很有那么一丝道理的真理。王二的妈,总是一个絮絮叨叨爱操心却又很有女人专属狡黠的妇女,王二爱她,爱她柴米油盐的世俗,爱她啰哩啰嗦的挂念,爱她侦探一般的机敏。但他总也嫌她烦人,故而总和她作对。
这样长大的王二,叛逆、耿直、浪漫也纯真、他像雄赳的牛犊、像倔强的驴、像笨拙的熊。故而,总有女人爱他。她们总想“救他”,救他也爱他。王二总能从集体的对立面走向集体。融入集体并超脱集体。三个王二都被集体所“迫害”,下乡队长、老鲁、院领导等。集体们都视王二为怪胎,他们憎恨王二的与众不同,总想把他纠正过来,于是出现了陈清扬、X海鹰、小孙等女人带着憎恨纠正的面具,行着爱与引导的实质。王二描述性与女人,从来都谈不上浪漫与感性,朦胧不清的性与欲与女人与美,在他粗糙冰冷且客观地描述下,仿佛一份带着自我呓语,莫名其妙、似是感性似是理性的实验报告。他总爱剖析、总爱下结论、然后得出自鸣得意的客观真理。这真理还总是错的离谱,可这份浮于表面的大错特错下却是最原始最纯真最感情的完全正确。
也许因为我阅历尚浅不足以谈论王小波的这本声名在外的巨作,但言而总之我很喜欢,我在欧洲游的飞机火车公交站点零零碎碎完成了这本《黄金时代》的阅读,没有感伤只有畅快淋漓的大笑,我爱他的荒诞。本篇潦草的读后感浅浅谈了王二、谈了王二的父母、谈了王二的女人却还来不及谈谈王二那些有意思的朋友们,譬如可爱到极致的毡巴、譬如翻译西夏文的老李、譬如那些沉迷下棋的教授。文革固然是荒诞的,而众生于其中愚昧、随波逐流却又终归于平凡。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我相信这是王小波真正热爱且怀念的黄金时代,无论它兵荒马乱无论它放荡荒诞,他一定很爱他的黄金时代,因为和那只美国金属狗不同,黄金时代是真正属于他的。
摘录两段最感同身受的话:
>> 这可能是因为四周都是外乡人,也可能是因为四周很开阔。我想干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干。我总觉得这不是我待的地方,因为我的故事不在这个地方。
>> 我看着太阳,我是一团蒲公英。以后这些东西就像风中的柳絮一样飘散了。回到中国以后,我想道,这是蒲公英飘散的地方。我从这里出发寻找神奇,最后也要回到这个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黄金时代》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