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虻》读后感_1400字

《牛虻》读后感1400字

保尔柯察金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集体偶像,牛虻是保尔柯察金的偶像。现在的青少年估计知道保尔柯察金和牛虻的人都不多了。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很让人佩服的书,一个残疾人,写了这么多年这么长篇幅。可是集体崇拜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疑的事情,总有些身不由己得意思,自上而下煽动出来的崇拜,更是免不了盲目和功利。
他们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非常厉害,某某铁石心肠看完都哭了;《牛虻》是偶像的偶像,就更厉害了。我想这个厉害的意思就是,看了不哭的都不是人 -- 非但是铁石心肠,而且猪狗不如。所以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是抱着被感动的心态来看《牛虻》的。看完以后我哭得抬不起头来,这证明我绝对不是铁石心肠。
虽然那时候的审美狭隘而幼稚,可是我也觉得牛虻有一些说不出来的不足,不知道哪里不对,总之牛虻这个人够不上“伟大”,《牛虻》这部小说也够不上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年的我,如果别人给我一本《牛虻》这样的小说,我估计懒得翻开来看。可是童年时代看过的《牛虻》却一直牢固地占据我我记忆里的某个角落,经常不经意地拨弄琴弦。这说明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同时也说明,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从来都没有完全分开过。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牛虻,本来是为了攒阅读时间买热门新书,趁这个机会正好重温往事,整理一下记忆碎片。
《牛虻》让人流泪的地方,是悲情而不是悲伤:爆发式的悲愤,通过大篇幅华彩乐章式的对话宣泄出来,这些是人到中年的我挺不欣赏的风格。有意思的是,岁月无痕,泪点依然。阅读过程中那些preteen时代曾经熟悉的情绪,居然被熟悉的字句轻易地就激活了。微信读书上的版本跟我小时候读的版本不一样,比如琼玛译作詹玛 -- 我个人喜欢琼玛;吉普赛女郎在牛虻赴死之前唱的那首歌,我记得是有完整歌词的,大意是有个人不断地东奔西走,不断地失去,在哪儿哪儿失去了这个,在哪儿哪儿失去了那个,最后在战场上,失去得更多......我特别喜欢那首歌,像游吟歌手唱的民歌,情绪实在而饱满。以前还上网搜过,没有搜到。这首歌总能让我流泪,还有吉普赛女郎,她肤浅、自私、粗俗,可是她是这部小说里面最无辜的人。她对主义、革命和别人的苦难都一无所知,她只是盲目地爱着牛虻。
牛虻的故事似乎有点基督山伯爵的味道,不同的是苦难made him smarter, but not wiser,他的任性和残忍贯穿始终。我始终搞不清楚他的革命理想是什么,感觉他也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辜负过他的人,难怪小时候的我能跟他那么有共鸣。牛虻不是革命者,而是殉道者,他追求的不是社会意义上的进步和解放,而是殉道者自我牺牲慷慨赴死的浪漫情怀,所以他的舍生取义,无非是一种青少年式的叛逆。万里归来,满身伤痕,可是他那种“全世界都欠我的”的做派,还是那个spoiled brat,“认为这个世界都是用粉红色的棉絮和糖衣杏仁做的“。
蒙太尼利和牛虻最后的对话仍然是让我眼泪决堤的一段。我永远没有办法把蒙太尼利看作岳不群式的人物,他的爱没有掺假,他的绝望也是真实的。他在牛虻赴死之前那个令人崩溃的梦境,常常出现在我人生的无数次转弯,彻夜难眠的时候,会想起他梦里寻找一个又一个坟墓,却找不到一块地方能让他安然入睡的情景,”这是我的坟墓 -- 说话的是格拉迪斯(牛虻的母亲)“。
结尾那一首小诗是我青春期的最爱。现在也觉得挺好的,可以说牛虻从生到死,都”不改初心“;也可以说他那些苦都白受了,还是那么幼稚那么倔强。我不认为这首诗是他对琼玛的谅解,但至少是揭开面具坦诚相对:我就是我,那只被宠坏了的牛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虻》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