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5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500字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书,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

之前有朋友推荐《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这两本书,一两个月之前读完了《人类简史》,今天终于把《未来简史》也读完了。这两本书其实是一个体系,写作用的手法也比较接近。相对于《人类简史》,这本书读起来舒适度更高,除了写作技法有提高以外,更主要的是内容更接近当前生活,读的时候会更有代入感。《人类简史》讲的是人类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讲述的是人类在之前社会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讲的是现在的科技和文化背景下,人类后续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说的是未来。前者从结果出发,结合历史材料推演过程,后者从现在出发,结合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推演未来状况。两本书命名上看起来相互关联,实际内容却关联甚少,分开读不会有任何阅读上的障碍。

今天主要讲《未来革命》这本书,从写作技法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先讲技法,这是能让人把一本书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东西,甚至许多小说都不具备这样的水平。

整本书采用的结构是“先说结论,逐步论证,逐步延伸”,逻辑非常清晰。在书的每一个大章节前面,作者都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后面的若干子节,都是在论证前面给出的结论。全书共有十一个大的章节,大的章节之间的结论的连贯性较强,从开始的“人类三个新议题”,到最后的“数据主义”,中间的转换并不会让人觉得很突兀。从这种叙事方式来反推作者的写作方式,很可能是先有大致结论,然后汇总形成全盘逻辑,最后下笔成文,甚至有可能是写过两次书,一次像多数书籍那样写到哪算哪,等到全书汇总完成后,调整叙事结构,按照“总分”的逻辑重写整本书。

这本书按内容划分,应该可以算是社科类的一种,不是严肃研究的那种,而是相对跳脱常规。大概是因为已经工作,没法特别专注读书的原因,读社科类书籍比较吃力,之前读的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非常吃力,一段文字经常需要反反复复地读,及时这样,到了最后的结论,也几乎把刚读过的文字忘得差不多了。这本书的技法正好避免了这个问题,先给出结论再读论据,是“带着结论读书”,读论据的过程是有目的的读书,是不断地强化结论,读到最后未必记得论据是什么,但结论却一定有印象。

相较于传统的先论据再论点,这本书技法更巧妙,更易读。书本身的价格未必比其他社科类书籍高,但是作为科普类书籍,这本书的技巧高明太多。

再说内容,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书,逻辑清晰,推导严谨,结论清晰,虽然中间部分的论述与书的主题关联不大,甚至有一些凑字数的嫌疑,但整本书瑕不掩瑜,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整本书从人类已经解决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问题为开始,引申出人类面临的新的议题“免除死亡”和“持续的幸福快乐”,这两个议题的背后,其实是人进化为“神”,人每前进一步,都离“神”更进一步。

在讲述人成为“神”之前,先探究了什么构成了“人”,或者讲,什么构成了“生物”,结论是算法,各种算法,最终构成了生物,也就是说,人其实是算法构成的。

既然“人”是算法,那人的主观感受又是什么呢,人的爱恨恶欲贪嗔痴,这些主观体验又是什么呢,作者通过历史进程和文化变革进行探讨,肯定了人的主观体验,又介绍了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三种人文主义,并引出科技对人文主义的影响,“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就像薛定谔的猫。科技给出的结论是“没有”,也就意味着人文主义的“向内探寻自我”并不绝对可靠,进而论证出“人的绝对并不绝对正确,而科技可以比人更了解自己”,证明了在未来,现有的“宗教”是无法在未来生存的,随着科技进步,必然会衍生出新的“宗教”。作者分别分析了“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对于两种未来的“宗教”的分析是本书的结论,也是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作为对未来的思考,我个人是认同这两种方向的。

“科技人文主义”仍然认同人的独特价值,而这个独特价值是目前我们所未知的,等待科技水准足够高的时候,我们是能探寻到目前所没有感受到的部分的,而那时候,人类就可以进化为“智神”。人类进化为“智神”,却不是所有人都进化为“智神”,而是部分群体进化为神,整个人类群体进行了分化,一部分是超人类的特权阶级,另一部分就是低等阶级。在过往的科技发展中,整个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仍旧是由人类驱动的,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质,需要提升全人类的福祉,所以发生财富分化,但是由于每个个体整体而言是有价值的,所以医学、教育、科技等等仍是具有普世化诉求的,但是一旦出现超人类,那就意味着部分群体做了升级,这部分人可能已经不再需要低等阶级,也就意味着新的技术未必会应用于普通人,进而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层次,出现了彻底的分化,第一个“智神”的出现就像《三体》中第一批宇宙人一样,从那一刻开始,世界上就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类,虽然外貌相仿,但大家已经彻底分化了。

“数据主义”更为极端,数据主义最终要实现万物互联,而在那时候,人类作为数据的一份子,已经不具备独特的价值了,和一只动物、一棵树相比,并没有什么更尊贵的地方。人成为数据主义一份子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人类为了享受更便利的生活,逐步将自己的隐私权过度给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机构,机构拿到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准,同时为了更好的处理数据,必然出现更好、更精准的算法,算法让机构更了解人类,反过来提人类做决定,逐步,人类从所谓的“自主决策”就变成了“数据决策”,人类也就失去了“自主意识”,化为数据洪流中不起眼的一份子。

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是不是仅有的两条未来之路,这个还不知道。也许在三十到五十年之间,我们就会知道答案。80后、90后为车子、房子而发愁,也许到了20后、30后,到他们成年的时候,会为“人生而何用”而担心。历史洪流挡不住,除了作为参与者被裹挟着前进,我们没有什么选择。

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潘多拉打开了魔盒。现在人类自己打开了很多魔盒,这到底是好是坏,结局是将人类送上天堂还是送入地狱,只能留待稍后验证。不管怎么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