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2200字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1984》是我读的第一本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一本彻底的反集权反乌托邦的幻想小说。一直将它束之高阁,因为觉得政治是一个不值得我思考的话题,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暗自庆幸:还好,不算晚。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政治极权和专制统治还是比较了解的。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为的就是打造一个只有服从、屈服、神圣不被侵犯的政治集团。但《1984》与这些历史上的政治极权完全不同。《1984》中的大洋国依靠以下四个措施进行统治:
一,愚民。通过创造假象,营造战争等,让民众生活在对敌人盲目的仇恨与愤怒、与对老大哥无限的崇拜与热情之中,生活在老大哥光环照耀下的“乌托邦”里。大洋国政府分为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爱部四个部门,然而,这四部“都是无耻的故意的颠倒黑白”的存在,“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撒谎,仁爱部负责折磨,富足部负责贫困”,——政府荒唐如此,在其统治下的民众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哲学思辨能力,几乎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电幕监视下的小丑,好管啊。
二,创造新词和新文字。这是这本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我们深知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近现代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少不了记者、文人志士们发表言论、演讲,警醒民众,掀起新的浪潮。大洋国的政府深谙此道,通过创造新词,尤其是将具有政治意义的词进行删减,变为保留原有词根又便于发音、音节最少的词,并且不断缩减词汇量——有了“不好”这个词,便不需要“坏”这个词了。这样很好地限制词意,砍掉语言的联想功能,让语言浅显明了,用途有限,语言用词的可选范围越来越小,使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无意识化,最终达到“言语从喉头发出,不经过高级大脑中枢”的目标。为什么大洋国政府要耗上几十年、上百年来进行这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地限制人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使人民完全被洗脑,成为党的傀儡。“他没有能力犯下很多罪行和错误,因为那些罪行和错误没有名称,因而无法想象。”
三,运用思想警察。这个职位名称相当有趣,真的会有能够控制、矫正、清洗思想的警察吗?在乔治·奥威尔的笔下,这种人相当恐怖,简直是读这本小说恐惧与压抑感的直接来源。他们无处不在,能够读懂你脸上每一个微妙的表情变化,读懂你的每一声叹气和呓语,他们的入侵深至你的神经系统,告诉你,你脑海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思想犯罪。他们折磨人的方式不是杀死你,而是挖掘你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让你彻彻底底地被清洗。最终达到“二加二等于五”的目的。
四,通过战争销毁剩余财富,保持贫穷。作者通过《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讲述了战争的真正含义。财富的全面增长威胁着等级森严的社会,财富一旦普及,就不再代表任何优越性。“原则上,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任何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剩余”、“由于人们意识到处于战争状态,因而处于危险之中,为了生存将所有权力教给一个小阶层便显得很自然,而且不可避免。”
其实读这几章的时候我一直很激动,想着哥德斯坦既然写出了这样一本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的书,那温斯顿、朱丽亚、甚至大洋国还是可以被拯救的吧?正是这样的期望让接下来的情节变得更加让人不寒而栗。谁能想到这本“反党反人类”的书就是党自己写出来用以引蛇出洞的呢?
以上四点就是书中大洋国发展其统治的主要措施,也是贯穿全书,让人压抑、恐惧、愤怒又无力的四座大山。如奥伯良对温斯顿说,我们在打碎一个脑壳之前,先要让它变得完美。专制主义者的命令是“你不许这样”。极权主义者的命令是“你必须这样”。我们的命令是“你是这样”。
下面来整理一下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几句话。
首先是奥伯良的那句话——“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作者把这句话安排在了温斯顿的梦里,简直不能更妙了。从始至终,梦始终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存在,温斯顿在梦里追随他的英雄奥伯良,在梦里呼唤爱情,在梦里与他“被消失”的亲人相见。看到囚室里的温斯顿在梦中呼喊朱丽亚的名字时,我第一反应不是为这备受摧残而忠贞不渝的情感而感动,而是为温斯顿愚蠢的行为感到遗憾,这才是“梦”最恐怖的地方。梦里藏着异端思想,而在梦中人难以自控。就像有光必有影,没有黑暗的地方根本不存在。
其次还是奥伯良的话——“你在想,我的脸即苍老又憔悴。你在想,我在谈起权力,可是无法阻止自己身体的衰老。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温斯顿?个人只是一个细胞。细胞的衰老意味着机体的活力。你剪手指甲的时候会死吗?”这句话用潮流的词来描述就是,不明觉厉,细思极恐。
还有就是本书分量最重的三句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真的只有读完整本书才能理解其含义,在此不赘述。
书中的仇恨周活动、双重思想、记录处、101室等,映射了赤裸裸的社会现实,不仅是1948,1984,更是2017,是过去、现在、未来。
最后以本书末尾的一段话结束这篇超长超啰嗦的读后感。
“温斯顿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杯子又被斟满了,他还沉浸在美梦中。他不再奔跑欢呼。他回到了仁爱部,一切都被原谅了,他的灵魂像白雪一样纯洁。他站在公共被告席上,坦白一切罪行,牵连每一个人。他走在白色瓷砖铺成的走廊上,感觉好像走在阳光里,身后跟着一个武装的警卫。那颗期待已久的子弹终于打进了他的大脑。”
他终于明白了哪里才是“没有黑暗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说,乔治·奥威尔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致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84》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