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6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1600字

突然觉得使用微信读书应该首先阅读《腾讯传》,这叫喝水不挖井人。
腾讯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互联网企业干得热火朝天却没有盈利途径,靠着qq秀、qq空间、qq音乐等会员制收费,腾讯终于引入条条现金小溪,汇成巨流。从qq秀模仿韩国产品开始,显示出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产品需求的大不同,qq空间背景音乐给特定的人听,qq签名给特别的人看,以致后来的微信设置朋友圈对特定的人看。中国人真是够累的,就不能有话直说,还享受这种若即若离,欲语还休。因为东方文化的整体氛围是压抑个人需求而维护集体利益的,所以东方人更需要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一丝个人精神上的喘息吧。
被世俗眼光压抑着的内在精神需求,一部分从虚拟世界的自我形象设计中投射出来,因此不只是腾讯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都不比美国慢。
与微软的短兵相接中,msn的受众群体偏于白领精英,看似更加高端,但也注定无法战胜qq广大的群众基础,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冲出中国海岸线。最终,qq也占领了办公领域,成为工作中传输文件的最终选择。msn对qq的一战,在战略和战术上皆是昏招频出,所以微软能成为跨国大公司真的只是靠技术实力?真心感觉美国之所以牛逼是由于中国还没发力。
Facebook至今也没有进入中国的领域,因此腾讯还没有机会与其正面交锋,但是却已经选择了与这个社交网络不同的发展道路。不讲究搭讪文化的国度,还是偏重于更熟人圈子社交吧。
3q大战是腾讯发展史上最激烈的一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腾讯的发展方向及马老板的不善言辞的个性。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却觉得是注定必胜的一战,就像书友们所说的,在杀毒软件和qq之前大多都会选择留下后者。此战之后的马八条,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未来趋势,给我们提示的未来趋势则是内容终会优于渠道,具有稀缺性了就不怕免费。
微信红包在我看来是微信最棒的创意,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无法总理论来形容这一创意,但是可以举个小例子,同事微信群里,老板要是发个红包,每人能抢到20块钱,会比直接拿到200块钱的红包还兴奋,因为抢的过程引入了游戏的成分。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形式也做成大型网游的模式,利用题海升级?
从腾讯几位创始人以及同时代叱咤风云的大佬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枭雄是属于高学历群体的,技术限定了这个行业的智商门槛,不像传统行业的学历要求可以降低。腾讯的一路发展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无疑是初创团队的坚持,使它在一次次的垂死挣扎中活了下来,可是决不能忽视的是命运的眷顾。以前我是人定胜天主义者,认准“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随着年龄渐长,经历渐多,慢慢转变了观点,开始接受“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放在腾讯的例子中,即个人的努力使得几位创始人具有相当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决定了腾讯能够维持的时间,但是令腾讯获得风险投资,乃至最终成长为了BAT之一的大巨头,就是看天意了吧。命运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是说个人努力没意义,我们可以靠后天学习是个人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再依赖自身能力把在场时间坚持得久一些。而运气这种玄学概念对应到理性思维中就是一种概率问题了,坚持地久一些,被命运击中的概率就大一些了不是吗?成功时要知感恩懂敬畏,失败了也不必消沉、自我怀疑。
具体操作上呢,还是应该摒弃“读书无用论”,别贪恋减负和伪素质教育,从小好好学习,先考入重点高中,再读一个名牌大学;与此同时,早早探索出自己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终会有回报。这种回报未必是大富大贵,名利双收之类,但此生不会活得太差。即使是不甘于平淡生活,有创业意图,也需要先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为佳,因为创业初期拥有全能团队的可能性很低,很多事情在技术方面都需要亲力亲为,为了不至于图有创意而无法实现,最后还是自己懂技术。
最后的最后,一向老古板的我决定以后要尝试一切互联网热门产品,而不能自以为是地不屑一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说了,我去下载王者荣耀和抖音了。
转的,不是我写的[啤酒]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