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读后感1300字
“如果生命是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現在越來越有點抗拒暢銷書,因為感覺炒作營銷的成分實在太多,讀起來驚不起任何波蘭。
看這本書也是無聊吧,一開頭就看到十五六歲年紀的迪倫叛逆地出走找父親,想起之前看過的苦兒流浪記,以為會是類似的歷程吧,歷盡艱辛找到父親。然後發現一坐上火車,她就死了⋯⋯
對於死亡後的思考,從小到大我都沒停止過幻想。天堂與地獄,天使與惡魔,輪迴與萬劫不復等,粗略看過但丁的《神曲》,時間太久只依稀記得裡面描繪的是不同層次的折射社會上的各種苦痛。或許,這書也是這樣吧。
懷著這樣的想法,又看到了出現的男主人公崔斯坦,冷峻寡言,迪倫的擺渡人,帶著迪倫前往她該去的“極樂世界”。一路上的惡魔糾纏、與時間賽跑、跋涉不同路段,這些似乎倒沒讓我覺得有多新鮮,但好像少了這些就不完整了。
但如果僅僅是這些,我想這本書還真不足吸引我老老實實讀完。我迷戀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外部世界而言,迪倫是殘缺的,能有什麼比家庭的破碎更讓才十五六歲的孩子更受傷害?而崔斯坦,雖然似乎存活了上千年,卻迎合著靈魂偽裝自己,完成一項項任務般把他們送到交界處,沒有自我的存在意義在哪?他們的出現就是對方的意義。
更貼切的,他們應該是對方的擺渡人,崔斯坦幫助迪倫擺脫惡魔找到新世界。他人眼中滿意的新世界是有所等待的,無論親情愛情,安逸的生活中靜靜等候,即使等不到,享受當下也無不可,除了無止盡的孤獨。而迪倫呢?到達了新世界,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現實的世界已是艱難,對她而言,擁有崔斯坦荒原就是最好的世界。反觀,作為擺渡人,崔斯坦的世界永遠是隨著靈魂的心境而改變著自己的容顏,周邊環境,從來都是為他人引路使命而存在,沒有人去關心他的一切。迪倫的出現就是為了改變他的所有,她真心關心他,把他當作人的存在,她會想了解關於他的一切,而不是為自己的離世而黯然神傷。不可避然地,心靈的契合讓他們相愛了。所以,當崔斯坦送走迪倫開始下一項任務時,被溫熱了的心開始掙扎而痛苦,外表更加冷酷,麻木地帶領著靈魂去地界,這沈重的責任讓他不得不為之費心費力,儘管內心是如此地抗拒。
離去後的歸來以及一同打破那個世界的規則以獲得重生的自由,這些就是意料之中了,平靜地看完所有。還是隧道口,初遇時,他是她的擺渡人,再次歸來,她是他的擺渡人。故事戛然而止,後面的擺渡會是怎樣?發揮想像吧。
不被身上的枷鎖所束縛,打破常規,直面內心自我,去追求自我。我能受到的從崔斯坦身上的啟發就是這些。而這個過程中的擺渡人,幸而是迪倫,她真性情、敢冒險、對這個世界抗拒缺不乏溫情。
一直鍾愛三毛的這麼一句話: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亘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有些時刻,有些事,尤其是那些關乎個人提升方面,你真的除了自渡別無選擇;而其他時候,如果可以有這樣一個擺渡人,誰不期望著?生命中的留下印記的或多或少的過客,換個說法,不就是那段時間的擺渡人嗎?細數細想,心念感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摆渡人》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