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畔》读后感_1900字

《湖畔》读后感1900字

在东野圭吾的诸多作品中,《湖畔》并不起眼,也许是拥有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这部以家庭亲情与子女教育为背景的作品,真正的击中了我的内心。

《湖畔》从小说到电影在日本均引起了轰动,这部不长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为了孩子的小升初考试,四个家庭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美莱子的丈夫俊介的情人尾随而至,却在深夜遇害。美莱子坦白:“是我杀的。”俊介打算报警处理,但邻居们竭力帮助妻子隐瞒罪行,在众人的劝说下俊介终于加入了毁尸灭迹的行列,然而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非常不合情理。当真相被揭开之时,他却已无法抗拒挣脱。

小说依然延续了东野的风格,整个故事思维严谨,逻辑清晰,引领着我们走进这个疑点重重的案子,当我们都以为是情杀时,作者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结局。故事的结尾并没有指出真正的凶手,却将一个谋杀案与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结合到一起,母亲们为了孩子升入理想中学而甘愿用金钱乃至身体贿赂考官,父亲只是冷漠地选择回避;其中一个孩子杀了人,所有家长都甘愿抱团成为帮凶,不惜毁尸灭迹;故事中的俊介感动于养子章太(为了帮母亲夺回父亲,最有可能是杀人犯)亲手给自己制作的按摩器,选择了守护在儿子身边,将孩子的罪恶、情人的尸体一同留在湖畔....难道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伟大的爱?亲情怎能如此无底线?《湖畔》带给我们太多反思。

爱的尽头,需要底线。

《湖畔》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为了孩子顺利考入私立初中,不惜出卖身体换取校方人员泄题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操守,沉尸湖底、集体做伪证的父母。血脉之情、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他们疯狂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为此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却与犯罪相连,那些父母,以爱之名,做着丧尽天良的事情。面对三观还没有完整树立起来的孩子,试问,你们爱的底线还在吗?你们的底线只是自己的孩子,早将伦理道德抛在脑后。来自于本能的爱,很让人感动。但这样的无底线行为,却让自己与孩子的灵魂受到无尽的拷问。正如文中所说“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为了孩子而苟且的婚姻伤害的恰恰是孩子

《湖畔》揭示微妙复杂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日本家庭注重亲子血缘的延续,他们关注的是孩子能否成为社会精英,为了获得这样的结果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小说中的几对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最终变成为了孩子而存在的合作关系。为了保证孩子能考入理想的私立中学,妻子们不惜出卖肉体,丈夫竟然默许了,夫妻之间仅存的一点男女情分彻底不存在了,为了掩饰与发泄这种无法言传的痛苦,他们聚在一起嗑药、乱性,写尽荒唐。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们得到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孤僻、冷淡、不合群,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玩电子游戏,或者躲在角落里画画,甚至为了父母能在一起而走向罪恶...那些为了孩子而维持的婚姻,伤害的恰恰是孩子!一个低质量的婚姻中成长的孩子,是得不到高品质的父母之爱的!不由的想到了张爱玲,原生态家庭父母的不幸婚姻造就了她爱的缺失,在她的身上和文字中,你看不到生命的温度和背后的爱,又想到了北大弑母案,有文章讲最初诱因归结到吴谢宇父亲的婚外情。总之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位,父母相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被动地接受不良父母的耳濡目染,对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

扭曲了的教育现象在强烈地呼唤教育公平

日本父母奉行的教育原则,我们不觉得眼熟吗? 这才是东野藏在推理之中的、对当代教育与家庭最犀利的拷问和讽刺,其实我们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关于中国小升初,前不久看到过家长的吐槽,说小升初是家长和机构、和民办初中之间玩的根本就是一场无间道游戏!在教育公平的遮羞布下,硬生生地把每个小学生家长变成了间谍,相对中高考来说,小升初的录取不透明,使得孩子们经历了生死疲劳的经历。十年前带着儿子为小升初奔波于各种考场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的丑闻,招办主任收受巨额贿赂,让一个11岁的富二代上了人大的本科。还有身边的天价学区房、城乡、地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寒门难出贵子,这一切现象都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湖畔》,抽丝剥茧般对剧情深入解读,我读到的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以及背后曲折的个人经历和复杂的心理世界,看东野的小说,其实是一个探究人性的过程。小说依然延续了东野的风格,没有结局,全书的结尾,只留下这样一句:“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是的,湖畔很美,平静的湖面下却暗流涌动,我看到了很深的湖底,好似人心填不满的欲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湖畔》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