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1100字
不是书评,没有剧透。
我和纳博科夫有三个相同之处。
- 一、我们都是福楼拜的拥趸。
- 二、我们都喜爱乔伊斯。
- 三、我们都讨厌弗洛伊德。
喜爱的理由大相径庭,讨厌原因则千篇一律,哲学家最无聊的一点是,自己一定要冷血无情,弗洛伊德通过他一系列的观点得出结论,他婴儿时期就对母亲有性幻想,儿童时期就对母亲有了性勃起,并且所有人都这样。
无独有偶,应该说大部分哲学家都这样,萨特认为父亲的死是个好事,给了他自由,也给了他母亲上了枷锁。
赫尔曼黑塞小说里写,父亲的培养下,我成了一名医生,父亲还没死,我就无所事事,这时候大家都觉得父亲如果死了好像也不是坏事。
似乎标榜自己是哲学家,站在天上俯视和剖析人性,不知道是不是这群哲学家先被哲学家这个称号束缚了。
举这两个例子还有一个共同点,萨特喜欢福楼拜虽然总抨击他(有点相爱相杀的感觉),但也专门写过福楼拜传——《家庭的白痴》
赫尔曼黑塞也力推说,小说史上最精妙的构思就是《包法利夫人》
- 所以说想看书评了就看看以前一些大家的评价,毛姆,印南敦史等很多专业作家、评论家或者杠精写的,这些人大多高等学府进修,去过瑞典的诺贝尔文学院,去过瓦尔登湖,去过乞力马扎罗山。
- 不要在网上看我这样的闲的蛋疼,一只手打字一只手抠脚,哪都没去过,吃了上顿没下顿,大学念不完,还非要瞎写的人。
别说书评,影评都已经烂大街了。
多说两句。
当代文学我以为早早的被能承载更多艺术载体的多媒体打败了,我不喜欢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包括之前的川端康成(怎么都是日本作家,喵喵喵),也包括看科幻小说中的阿西莫夫,王晋康之类的。
当初没人认字,所以米兰赦令颁布后,基督教蓬勃发展时,有了这句著名的“字对识字的人多重要,画就对不识字的人有多重要”
因为画这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文化载体。
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建筑(八百里开外就能看见罗马引水渠,众神殿,凯旋门刺激不刺激),后来随着工业水平进步,生产力提高,有了乐器,然后有不同的乐器,然后有交响乐。
我们娱乐消遣或者接受信息的媒介载体,必须要承担越来越多更多的内容。
后来纸可以大规模生产,人民识字率大幅度提高,小说才得以普及发展,再后来就是电影这个囊括了之前大部分艺术的事物。
本以为传统艺术的雕塑,绘画,小说等就此式微。
但后来,当读了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简直是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次有惊为天人的《万有引力之虹》后来也有《喧嚣与躁动》《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放下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这些小说(更何况还有三体,提一句,我也很喜欢克拉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洛丽塔》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