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6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600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关注,空虚也像感冒一样,真的会开始带来生命中的痛苦与无奈。因为人常常以为自己的生活无聊,故开始关注别人的生活。关心比较后又发现,自己的生活更加无聊。明显的事实是,不管在东西方社会的什么国家,人共享模式都是在晒自己最好的,或者只晒想别人知道的部分,因此不少人得了了严重的社交媒体抑郁症及相应的社会后果,例如,近日网上购物“剁手节”疯狂购物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现象。这难道本质上不是与人心灵的空虚寂寞孤独有关?
有意思的是,上午看到本书作者她说,她“很喜欢法国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连想到法国上世纪(二战时期)思想家,作家薇依(Simone Weil)。她的“重负与神恩”一书(北大老师已经有中文译本)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本书交接。美国现在都还有研究薇依的学会。只是在上书中,薇依都是些思想片段与火花,但是,读复旦大学陈博士书之流畅与接地气,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果然名不虚传。非常稀奇与奇妙的还有,下午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作者居然也说到了:“最喜欢的一位法国女性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书,题为《重负与神恩》——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内心世界的一束光。生活固然是“重负”,固然是西西弗斯肩头的巨石,也如我们常常哀叹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是“重负”之下何尝不是埋藏着“恩赐”?二者对比,前者心里多忧郁,后者在心田撒希望的种子。本书作者读古今中外,博文广识,书中有书。
本书分析了什么是孤独与寂寞及二战者间的关系。特别是她指出“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恒”。因此,思想者应该学习享受孤独,否则就作一个“俗人”吧?或者用她的话,换一种活法。例如,面对人生中关于成功(内外功)的思考。其中,她认为“人格力量超越时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还在,魅力还在”。对比现实,上是乎有些超越?她还认为:或许我们需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幸福是人的最高利益”。“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内功”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并创造幸福”。只是什么又是内心幸福?
从外表上看,成功人士应该是有风度的,而道德是孕育风度的种子。现在一些所谓受人吹捧的“历史新观”认为:不需要考虑“道德”因素,只需考虑………。所以,作者从“风度”论上有了她一些独特见解。它似乎可以帮助人进一步理解目前时髦的,有关“自信”的说法?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要自信,不要自负。因为“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其中,“明”应该包括明白“能”到什么样之程度?简言之,就是名言:“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非常喜欢她的“正是好奇心的涌动促进我们的精神像我们的身体细胞一样新陈代谢。好奇心的夭折,即是精神生命的夭折”。精神生命又在那里?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防优于治。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样吗?孤独有正反两个方面意义。如何对待孤独的负面影响?作者从爱(道德,利它,心安,自律,放纵,自由,“德性即知识”,道德的误区,生,老,病,死等)这样的大角度,大篇幅的与读者在后半部分 分享了,她这本不厚,简明扼要,很有智慧,哲理,故事与格言。
显然,作者的出发点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面对的多是些可爱的大学生。认为世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自由不是放纵,而是能够根据良心说不等。不过,若人没有良心什么着,等等?另外,光明的对立面是黑暗。我们这个世界里,依然有相当部分没有爱,包括在经历黑暗的孤独。如何对待?所以,作者非常阳光明媚的挑选了一个好书名。
推荐给愿意认真思考,爱读书的书友们。不常见的五星书。也再次感谢一位书友醒目的书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