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600字
《未来简史》读后随想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说:“人类一直以来都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下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去向哪里?”
跟随着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叙述与思考,我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波澜壮阔的精神旅程,其间一直在对生命的本原和人类的未来进行深刻思考和苦苦探寻。
事实上,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说的不是未来,而是历史,是通过历史来预测未来。书中讨论的核心也不是社会、国家或文明,而是人。
因此,赫拉利的逻辑就是,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推理未来将会如何。
在赫拉利的叙述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几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18世纪至20世纪的三次工业革命,人们见证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当时,人类掌握了新的能源,掌握了蒸汽机、石油、电力、无线电,这赋予人类新的技术力量,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更丰富、更有效率地从事生产。但这种新的力量并非为所有国家平等地共享。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引领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并凭借工业革命的力量征服了未工业化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并没有及时地跟上工业革命的节奏,象我们国家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努力去弥合这道那时撕开的鸿沟。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非洲,直到今天也仍然没能弥合这一鸿沟。
当今天我们展望未来,发现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人类再一次掌握了新的巨大力量,它比蒸汽机、石油、电力还要更强大,那就是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种力量不只是用来生产纺织品、食物、交通工具、武器,它们的主要产品将是躯体、大脑和心智。几千年来,人类学会了如何改变周边的环境、驯服动物、培育植物,人类学会了如何改变经济、社会、政治的结构,可有一样却始终未变,那就是人类自身——人类今日的躯体、大脑、心智与古代中国甚至石器时代的人类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改变人类自身,人们将学会如何设计、加工、制造躯体、大脑和心智。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情形相似,21世纪的工业革命所掌握的新力量很可能仍然不会由所有国家平等地共享,依然是由少数几个国家引领,由此产生的鸿沟可能会比上次更大,这一次被历史甩在后头的国家可能再也不会拥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面对这场新的革命,人类却是非常的无助--因为,越来越智能的计算机和机器人正在将人类从工作岗位上排挤出去。
赫拉利举了司机和医生的情况作为例子。10年前,还有很多专家声称,城市道路的交通状况充满不确定因素,应对此类状况的车辆驾驶技术对于计算机来说太复杂,汽车驾驶员是一项必须由人类来担任的工作。但今天,已有不少专家预测,到2025年的时候,一些城市就将出现自动驾驶的车辆。在未来,某些城市甚至会禁止人类开车,因为人类会违章、酒驾、疲劳;而完善的人工智能是没有这些缺陷的,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迎面驾驶的人类无法知道彼此的想法,人工智能驾驶员却能够信息共享,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由此推测,成千上万的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将失去工作。
与此类似,人类医生也有可能会消失。人类医生只能依据快速进行的几个问题和测试来做出诊断,他无法掌握全世界所有的相似病例,也并不知晓病人及其亲属的完整疾病史和DNA,人类医生还会疲劳、生病和生气。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更好。IBM正在研发Watson项目,能够收集全世界的病例,不断更新其庞大的数据库,它能够获取使用者及其亲朋好友的疾病史和DNA数据,并通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回答Watson的问题、无时限地进行各种测试。Watson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或者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陪伴使用者,关注其健康状况,监测其血压和心跳,及时给出健康建议。虽然这样的人工智能医生还有一些技术和法律的问题有待解决,因而不会明天就取代人类医生,但Watson项目的优势在于,训练一位人类医生,需要花费10年的时间,而且一次只能培养出一名。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只要集中攻克一道技术难关,其成果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复制到无数终端,从而创造出不可限量的价值。
确实,目前还有许多事情是人类做得更好,也有专家反复声称,有些事情计算机“永远”都无法做到。但事实证明,通常这里的“永远”都不超过一二十年。就像在不久之前,大家还很喜欢用面部识别举例,说这项任务连婴儿都能轻松办到,可是最强大的计算机却无力完成。但到了今天,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警方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
常有人说,艺术是人类最终的圣殿,而且是人类独有的。等到计算机取代了医生、司机、教师时,会不会所有人都成为艺术家?然而,并没有理由让人相信艺术创作是片能完全不受计算机影响的净土。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戴维·柯普运用计算机程序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的例子,让我这个古典音乐发烧友都不得不震惊:他写出的第一个程序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花了7年写程序,但一经推出,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计算机而非巴赫。
赫拉利为读者提供了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一份《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据估计,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
当然,到了2033年也可能出现许多新职业,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然而,此类职业可能会需要比当下日常工作更强的创意和弹性,而且如果收银员或保险业务员到了40岁中年失业,能否成功转型为虚拟世界设计师,也实在难说。就算他们真的转型成功,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再过10年又得重新转型。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2030年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现在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等到孩子长到40岁,他们在学校学的一切知识可能都已经过时。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未来简史》虽然不能完美预测今后人类的发展细节,但至少它指明了一个方向:这就是不断学习和改造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