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1600字
写书评之前 只想强调一件重要的事 这本书是译作!!译作!!译作!!
请不要将译者依据自身理解译过来的语句当做林语堂先生的原话 进而片面的去剖析或者过分解读林语堂先生的本意!!如果想深刻的了解林语堂先生的想法 请去看英文原著!!
————————————————————————
科普林语堂1934年春夏秋三季(民国时期)写《中国人》时 原名为《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原书用英文写作 1935年9月在美国出版
1936年黄嘉德对其的译本较为通行 但其翻译于增补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的1939年之前 因为其中有大篇幅谈到蒋介石以及林语堂的政治观点(中立态度的) 无论是英文版的还是中文版的皆没有第十章
1994年经郝志东、 沈益洪翻译为中文 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补上了之前译本缺失的部分 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 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和译者后记等内容 从而使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不得不说 以前的人对待学问的态度是真的十分严谨和认真
在沈益洪写的译者后记里面有一句话:
我译《中国人》,固然希望人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客观历史的评价,但意不在林语堂,而在于中国,在于中国人。
微信读书上的这本2009年群言出版社出的《中国人》语言晦涩难懂 过分古雅 适宜有古文底子的人 这版书里还有几处错误 需要读者自己注意 此外这个版本也没有收录作者的第十章和后记
如果有条件 还是应该看英文原著 译作已经算是二手资料了
————————————————————————
读后感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中 很大一部分中国的特点 是贯穿了长长的历史直到今天还存在的 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有一部分对中国的描述 是林语堂先生的“美化” 在表达部分中国人不好的德性时 尽量使用了正面的 偏褒义的描述 旨在让我们了解这些特性的根源
对于这么一本深刻的“国人认识谱” 林语堂先生无疑是需要被钦佩和感谢的
林语堂先生有一颗看得透彻的心 追根溯源的解释了每一个属于中国的“标签” 这需要强大、庞大的知识体系 在无数根散乱如麻的线中 理出一个一个线头 再一条一条顺下去
先生早在序言中表明 读者看完书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与他已无甚干系 但若有一定的启发 才是他认为最珍贵的收获
看到全书末 感受到了先生对中国的热爱 是大爱 对祖国的好与坏 一并收入囊中 还对前景满怀希冀
不知道如果林语堂先生还生活在现今的中国 会不会有一些许失望呢
- 中国人的圆熟 有一种善于观察形势的天性 又依据天性做出圆滑的选择
- 忍耐的特性 随着中国的家族制度代代相传 过分忍耐 与如今的我们而言 并非是件好事
- 消极避世 如果社会人情冷漠 只能反映出国家制度保障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只有当正义的力量有法律铁的保障 社会的乌烟瘴气被清化 人们才不会对“管闲事”避而远之
- 老滑超脱 失败时的道教与成功时的孔教相碰撞的结果
- 和平主义 中国人没有觉得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 只是一般的善行和常识而已
- 中国人奉行的中庸之道 田园理想与现实主义的共同作用
- 缺乏公共精神 中国的家庭观念使人们只关注家门以内的事
- 官吏作风 与裙带关系 脸面 虚荣 优越感相辅相成 和阶级制度脱不了干系
- 贪污腐败 中国的世纪难题 意味着官僚的特权 我们需要的是公正的司法 先拿贪官污吏开刀 虽然这是最好解决不过的事 却到今天仍然步步艰难
- 单音节的中国文字 最好的体现是古文言文 呈现出一种极端简洁
- 白话文 1000年前的小说家放弃了名利 用白话文写作只期大众了解 文言转白话是陈独秀、胡适领导的文学革命的功劳
- 诗歌 窥见历史 诗人对生活的捕捉 情感的抒发 是以情感思考的产物
- 书法艺术 中国所有艺术的基础术语与参照
- 浑然一体的诗画 绘画透视法同样参见与诗中 擅山水而弱人物 西方受文艺复兴影响崇拜人体美 中国却只崇拜自然界的美
- 气韵生动 所以艺术都需要的“韵律”和灵魂 如齐白石说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
- 中日战争时期 中国一直沉醉在自我满足的社会里 固步自封 文明发展的速度已较同时期的西方缓慢许多
- 中国的新闻审查 经过过滤才能让大众看见
- 蒋介石 林语堂理解蒋介石对日本的步步妥协为清晰的战略 因为当时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对抗日本 也因为蒋介石怕与日本作战的同时背后遭到暗算 在林先生看来 蒋介石有一个严重的缺点 就是“反共”的固执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