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
这是第一次读王小波,之前也有所耳闻。看之前,查了作者基本信息和这本书在百度上的介绍。涉略挺广的,能文能理,能文能武,下过乡,当过工人和老师,留过学,搞过发明,打过架,也追过妞,可惜的是,已经走了。书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工厂劳作的时段,侃侃道来的是他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经历,当然掺杂了一些隐晦的爱情动作细节,在当时还算是比较前卫和大胆的。有很大程度,都把书中的王二与真实的王小波挂钩,因为确实挺有代入感的。比较欣赏的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只记得他被逼问到“人是活着为了吃饭,还是为了生活而吃饭”的命题时,不避讳的选择的前者。他也清楚,不管怎么选,都会被批斗,不如忠于自己,说出真实的想法。现在和平年代,选择忠于自己无可厚非。但是在那时动荡的文革年代,仍能忠实,不简单!他对生活的态度可用能屈能伸能形容,其实还是他足够灵活,懂得变通。如果被迫受苦,他不反抗。如果乘机享福,他也能接受。这也能够解释,他在第二段感情中,即与X海鹰的帮教与苟合关系中,应付的游刃有余。这就落到一个根本的话题,他是一个相当灵活的人,在那个时期人能够灵活显得尤为珍贵。足够灵活,也许就保留了一条性命。即使在他与帮教员的关系被暴露的情况,面临的也不是特别沉痛的打击,也仅仅是被外调了而已。相比之下,同样是文革时期,古华芙蓉镇里,右派秦书田在被发现与胡玉音关系以后,直接判了十年。不管怎样,作者灵活又不失涨享乐思想,自嘲又不失批判意识,矛盾而合理的个体。突然想起,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矛盾综合体。社会中的人,谁又何尝不是多面体,矛盾体呢? 所处的环境使我们不得不矛盾,小则为了安身立命,大则为了控制别人。 不管怎样,忠于自己,也要原谅自己突发的一些矛盾的思想或者行为。从时间耗费多少,价值观正向与否,人性涵盖程度,幽默风趣角度,给四星吧,不够五星,是因为还不够曲折动荡。不过,对于一个短篇叙事类小说,它已经做到做好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