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读后感1500字
可能是理科生又学了点逻辑的缘故,竟时不时对这本书的语言推敲起来,说推敲的确是自己有点“高傲”了,才看一两本书自己也没有文学功底拿什么去推敲呢?实际上也许就是自己在一直寻找的矛盾,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正有反,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诸如此类。
作为现代人要早睡,要睡眠充足的反例。其实我们只注重了结论,而这个过程每个人做的事不同,心情不同,心静,不会把读书作为催眠的好方法,喜欢它相信它。#矛盾#
四五十年来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
这个极端圆滑之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如果不好,为什么人人都说他好,无一例外。如果好,极端圆滑就是一个描述好人的褒义词了。其实就像之前文中所讲的说假话与说谎,到底是好不好呢?只能说因地制宜,大方向不变并随机应变~#矛盾#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既然除了自杀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为什么我们还是可以听到诸如做什么事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相当于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言论。比如吸烟,酗酒等可以减少,养生,健身等可以延长。也许正如我们看到烟盒子上所写的那样:吸烟等于慢性自杀,这些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也属于“自杀”的范畴吧。也就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就叫自杀,控制不了的决定权必然不在自己手中了。#矛盾#
除非自杀,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既然不在自己手中,你就用不着“多虑”(多操心)
我们总是在别人看不开时劝解别人难得糊涂,岂不知真糊涂是真真切切令人愉快的,并不需要去告诉自己我要糊涂我要糊涂的,而佯装的假糊涂会不会某一天我们自己戳穿了呢?
此事古已有之,历代如此。《楚辞》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谓醉,就是我说的糊涂。
可世界上还偏有郑板桥这样的人,虽然人数极少极少,但毕竟是有的。他们为天地留了点正气。他已经考中了进士。据清代的一本笔记上说,由于他的书法不是台阁体,没能点上翰林,只能外放当一名知县,七品官耳。他在山东潍县做了一任县太爷,又偏有良心,同情小民疾苦,有在潍县衙斋里所作的诗为证。结果是上官逼,同僚挤,他忍受不了,只好丢掉乌纱帽,到扬州当八怪去了。他一生诗书画中都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的《史记》。他倒霉就倒在世人皆醉而他独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涂而他独必须装糊涂,假糊涂。
无可厚非,季先生对人生的参悟是透彻的。对生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已到这个境界,就应该看开一些事,尽人事听天命。我对天命的看法,不过是人们对于概率时间发生的一个归因。一件事成功你可以归因于命运,失败亦可归因于命运,所以命运就成了一个万能答案。尽人事听天命多用于安慰自己和别人的话,听天命就是你要安然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不喜不悲。还有,在这个社会中,尽管人们骂着人情世故的“勾当”,但是还是“以身作则”,津津乐道的做着,慢慢成了与众不同的“成功者”。不要太极端,这也是人生的一堂课,在这里你做不到一个好学生,但是还是逃不过考试,目前来看,这个考试还是不会取消的。
但是我们还不是行尸走肉,还有善良,勤奋,诚信,执着,还是可以把生活过的比昨天好一点起码不比昨天差。读季先生的八堂人生课,知晓他的过去,做出我们的计划,每天静心读点书,其中滋味,自己慢慢体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