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读后感1500字
晚晴到民国这段历史一直是我比较回避的一段历史,这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外有列强,内有变革,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内部消耗,看着泱泱大国沦落至这番境地,恨其不争,怜其不堪。但正确的历史认知是不能回避历史事实的,就像自己需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一样,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段历史,应该最能让我们看到在2000多年的稳定中央集权制度下转型进入今天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的,有着哪些人物的涌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做了什么。
拜读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前,我先是听了书的。这一位人物引起了我特别大的兴趣,确如唐德刚先生所说的那样,袁世凯经过各种教科书和历史书的渲染,俨然在每个人心中,他就是一个大坏蛋,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做着皇帝的美梦,这个人一无是处。而唐德刚先生说,不是这样的。于是,他用简洁有力,逻辑清晰的文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袁世凯在我们面前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总思以最简明的通俗词句,试作不偏不倚的和成见较少的半张纸之言”,诚如是也。
将袁世凯比喻为曹操,这应该是很高的评价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袁世凯的能,在于他带出来的北洋军,成为了他最坚实的政治资本。也在于他在位大总统的期间,中国内部的统一稳定。而他的奸,则在于他的养敌、逼宫和摊牌,这一手政治手段,玩得极其溜,滴水不漏,俨然的政治老狐狸。而形势比人强,再能干的人看不清形势,势必会被历史的潮流冲垮,最终泯没在浪潮中,遗臭万年。袁世凯本身的不足和历史的局限性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复辟的老路,这一步走得太错了。但回过头说,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这样的想法似乎也是有其必然。以往2000多年的历史能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经验就是中央集权帝制,而在新制摸索过程中,当我们碰上挫折坎坷时,无路可走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不如回到以前那种状态算了。今天回头看,当时环境下,就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也未必看得清未来中国该如何走。像袁世凯这样“能干”的旧社会官僚,如果再早生几十年,估计在古代政坛上也会是风声水起的一辈,说不定青史还能有其光彩的一笔,当然这是假设,无需较真。
我也常在想,我们在回看历史时,是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能看清大局,看清形势,我们明白来龙去脉,明白未来走向,所以我们能对历史作出评价。但对于当时人在作出影响历史进程的决定时,他们是没有太大凭依。唯有他所掌握的信息,他以往的认识和经验,他所处的立场以及他最终对时下形势的判断,在他做决定时,无法预知未来的发展。只有当事情发生了,一切过去后,才会有结果,是非评判就只能交给后来人去评价了。所以影响一个人决定的关键,还是在于他的认识和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面对抉择的关键关口,也许能让我们能够更好借鉴和判断。
对于民国这段时期的混乱局面,唐德刚先生一直提倡的是转型理论,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评价这一时期的事与人,看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从国家演变和人类发展角度来看,自由、独立、平等始终是人类的追求,因此自帝王专制走向民治,应是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历史进程中,却总会有偶然因素的存在,不断反复,不断演变,才能最终走出合适的道路来。政局动荡,战争频仍,是转折时期必须经历的阵痛。细想之下,所谓转型,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社会的日新月异发展,社会变革,对于个人来说,时刻都可能是我们的转型期,如果不能顺应潮流,自身作出适应和调整,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保持一颗警觉的、恒进取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袁氏当国》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