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三毛》读后感1100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本问答书,集合了《三毛信箱》和《亲爱的三毛》两个栏目中读友们与三毛的书信。铺天盖地的问题中,大多是少年轻生,青年失恋,中年婚变。问题永远都是这些问题,与它历尽的年代无关,与是否曾被解答无关,与发生在谁的身上无关,有关的,是人这个生物本身基因中携带的本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是,谁又不是从庸人走向智者的呢?亦或,终生身陷囹圄。这世间,万事开头离不了“愿意”二字,变故往往发生在“不愿意”之时。三毛的那些话,反复地说,到底有多大用处,没人知道。人在一场变故中,如果拒绝自救,那么,谁的话又可以是灵丹妙药呢?倘若当真想重新站起,那么我相信,天助自助者,最后总会找到办法的。话,从来都是说来容易做时难,但是,走过一场人生的人,谁又没有难过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自杀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世上没有活人。”既然都在经历着现世,那么就该成为生活中的战士,也许,这就是生命对于人的选择。
可以为他人开启解忧信箱的人,都是勇敢的人。因为充当情绪的垃圾桶是件危险的事。当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痛苦一起向你袭来,并且寻找诉求时,没有足够强大心理建设的人是会被这些信压倒的。在看着封封来信时,我不仅在心底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很心疼三毛所面对的这项工作。我知道她是愿意帮忙的,但是,我也知道,人心的容量是有限的,装下了那么多痛苦的她,如何轻松的生活。人的思维以及情绪的惯性常常令人深陷某种情绪中却不自知,所以,我担心她。每个来信的人,都口口声声的说爱三毛,但是,却没有人愿意问问三毛她的苦,以及她想不想也找个人倾诉倾诉。
在一封三毛规劝一个被出轨女子的回信中,她讲起了一段有关荷西的回忆。原来,在他们结婚四年后,荷西在一次公派学习中结识了一个女孩,然后荷西爱上了这个女孩。回来时,荷西将这一切原原本本的告知了三毛。三毛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她说,她可以回国内的家中住上一阵,荷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与那女孩相处一阵,如果,荷西觉得那个女孩更合适,她让位,如果,荷西还是觉得她好,她会日夜兼程的赶回到荷西的身边。然后,荷西痛哭流涕,他要三毛。事过境迁后,两人再次提起,荷西称那是一瞬的爱恋,但,三毛才是他的永恒。荷西死后的一天,三毛在地里劳作,忽而,眼前出现了那个女孩,她们抱头痛哭,之后成为了密友。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人与人的结局是不同的,与其问三毛不如问自己。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别让他/她太累。很简单的一句话,你为他/她用心的想过,然后做过吗?一世间,想不清的事太多,但是,把想清楚的事都做完是不是也一样困难呢?
茫茫津渡君莫问,哪个不是迷路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三毛》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