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_2600字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2600字

2019年阅毕的第36本书,第15篇书评。

我个人非常摄影,但是没到发烧友那个程度,所以对于手机摄影有一些小小的研究,平时也会看一些摄影技巧,也特别喜欢研究照片结构,调色,滤镜,等等。

这本书呢,对于手机摄影入门以及入门后的一些调色,结构调整还是挺有用的。但是对于那种拍摄人像的结构讲解欠缺了一点,还有就是整体架构写的比较散,可能是三个作者一起写的原因,因为这个扣一星,其他都比较好,看到了一些有关审美,有关构图,滤镜的知识。而且笔者入选的一些照片,我个人非常有共鸣,即我认为和我的审美高度契合,非常值得学习。

【1】基础:拍照时就调节曝光

现在一般手机都有这个功能,就是拍的时候点击,然后上下拖动会有曝光调整。

调节曝光,能让拍摄者在拍摄阶段就掌握主动权,而不至于在后期变得被动。例如拍摄剪影的时候将曝光补偿调低一点,防止光亮的部分曝光过度,同时要让剪影暗下来。

在HDR模式下拍照,手机实际上进行了三次曝光:一次“过暗”,让亮的地方显得和谐;一次“过亮”,让暗的地方显出细节,一次“正常”,让中间部分获得曝光。三张曝光会在瞬间合成,呈现一幅阴影中带有细节、高光处不曝光过度的画面。

【2】拍照时就需要想构图

构图主要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一幅照片中有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这些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

《摄影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布鲁斯·布兰鲍姆(Bruce Barnbaum)这样定义构图:“对艺术作品各个部分进行布局,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摄影的艺术》提出好的构图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统一的思想,简单性。

人物摄影中人和环境是“相生”的,人像摄影中人和环境则是“相克”的。

基本的技巧便是拍摄的时候“对焦在人眼”。

【3】拍摄完之后需要后期美化

一味加暗角、复古、颗粒等乍看很酷的滤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经过一次曝光拍下的照片,我们选取的素材、捕捉的瞬间即其中的各种画面元素已经基本固化了,其中的构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后期不是万能的,许多照片的问题其实在于选材和构图本身,即作为基层的“第一层”就没有搭建好,而不在于“没用到合适的修图功能”


后期构图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 裁切——后构图

2/调整主体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

3/调整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4/裁掉影响表现主题的多余边角

5/增加对比度,相当于高光部分提升,阴影部分压暗。反之则是减少对比度

【4】后期调色的技巧

利用snapspeed这个app进行常规操作!

曲线的调整逻辑并不复杂,左、中、右的曲线分别调整暗部、中间调、高光,往上拉是拉亮,往下拉是变暗。分布在画面中的各个调子的像素,便可以通过曲线分区域调整。

【5】统一自己的照片风格需要

□ 简练明朗的构图

□ 明亮的影调

□ 明快的亮度

□ 合适的色调

【6】什么样的照片称之为好照片?

  • 表达时间感

它还表达它的前后,以及前后衍生出的各种情节。

因为人都有一种自动“完形”心理,读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语言库,形成对它的理解。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根时间轴。时间感,就是尽量让观众通过看照片能够感知时间轴的存在。

是直接用长曝光将连续流动的东西拍摄下来,造成不同时间的场景堆积在一起的感觉。水幕连续的瀑布、流动的云雾、轨迹拖曳的车灯等画面效果都是常见的表现对象。

其实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只要是激发了大家心里的“完形效应”(特别是对运动状态的完形和对情节的预示),就容易产生时间感。

  • 表达陌生感

这本是一个文学概念,是由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

这意味着,在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表达了什么”,更要关注“表达的形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经常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成年人最常见的视角是“170cm左右的平视”,轻微打破惯用视角的角度,如仰拍、俯拍等。

  • 具有张力

它通常表示一幅照片中对立而又统一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通常产生紧张感、拉扯感,产生一种繁复的韵味。力的暗示、不平衡、断裂、突发等效果都属于张力范畴。

  • 具有戏剧性

“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呈现好的摄影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摄影师,还需要优秀的图片编辑。我们用手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搞艺术”,自己就是策展人。

【7】笔者的“发朋友圈”哲学

以一条九宫格朋友圈照片为例:一组优秀的图片故事,需要人们在缩略图阶段就能大体感受到漂亮的形式、大致的情节,以至于大家有兴趣点开第一张照片去看(主题和开篇);随着滑动屏幕,会有几幅形式多样和更为自由的照片(发展主题);注意最后一两张照片,不要突兀的来一张大头自拍照,即使想表现自己美丽动人的身姿,请融入故事来表达,最后一张照片能有一些意味和想象会更好(良好的结束)。

一组精心策划的组照或图片故事,要比单幅照片更富感染力。

观众感兴趣的瞬间通常表现为猎奇的、新颖的、巧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照片调动观众思考,撩动他们也去做这件事的欲望。

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模仿的对象。就IPPA的评奖取向:“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

笔者认为,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视觉审美情趣。

哇!!!!!我前面刚问过?审美不能量化该如何去理解一个照片是否好看!这里作者替我做出了解答!我的天啊!!!!!就好像我与作者,在书这个媒介中做了一个跨时空,跨空间的对话。太有趣了,amazing!

“审美不能量化,但绝对有规律。”

审美的形成一定有它的道理,没有无缘无故的审美。

笔者是这样理解审美的:它有规律,你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它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被量化。一个美的东西,一定能用某种规律来解释;但你运用某种规律,却不一定能创造美。审美有天赋部分,也有熏陶和培养的部分。

● 知道某件东西能否能称为美-为自己的摄影确立目标

● 能分析这件东西为什么美-为自己都摄影提供解决方案

这样比喻吧,美丑之差是红与黑之差,审美高下是深红和浅红的问题。要学会判断红黑,然后尽量多地拿捏红的深浅,并且能简单地批评深浅。

⬆️笔者对于照片审美的看法~

完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_2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