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明天》读后感2800字
人类的明天
席里尔·迪翁
27个笔记
◆ 更多可能
>> 当今社会面临着显而易见的深刻危机。生态失衡、社会排斥、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发、对利益丧失人性的疯狂追求、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
◆ 引言
物种灭绝加速度由来已久,大多数人如我已无动于衷,习惯了、麻木了,唯作者席里尔·迪翁以此为触发点,成就一鸿篇巨作《人类的明天》。从立意看,似悲观多于乐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已跃然字里行间。其它动植物物种灭绝与人类未来究竟有何关联,人类是否只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和路桥就够了,即使它们逐一灭绝,也可靠合成淀粉和蛋白质裹腹而单独生存?且看作者席里尔·迪翁如何说。
>> 这是“环境”专栏记者奥黛丽·贾丽科发表的一篇博文。经过浏览和细读,我明白了它要揭示的是,从现在起至未来的几十年里,一部分生物可能会灭绝。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该观点源于一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由世界各地22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此报告还涉及其他10多项关于污染、气候异常、滥砍滥伐、地质侵蚀、人口增长、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的研究,并在最后得出结论:人类即将面临一个倾覆点(tipping point),届时,生态系统的一连串退化将会深刻地改变地球生物和气候的平衡。这种变化将以一种非常粗暴突然的方式发生,以至现存物种根本无法适应……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仍震惊不已。等到家人都起床的时候,我什么也没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看着孩子们睡眼惺忪地吃早餐。
>> 从现在起至未来的几十年里,一部分生物可能会灭绝。
>> 人类即将面临一个倾覆点(tipping point),届时,生态系统的一连串退化将会深刻地改变地球生物和气候的平衡。这种变化将以一种非常粗暴突然的方式发生,以至现存物种根本无法适应……
不然咋办?小日子还是要过,生活还得继续,对于未来的潜在危险,只有先知才能感知,普通人知道了也会无动于衷。或者有个办法,让人们直接看到未来?重视因果的必然,这一点,佛教是有积极意义的。
>> 让我愕然的是,这一信息并未引发任何人做出具体行动,包括我自己。我们一边高谈阔论一系列事件,声称它们会带来和世界大战一样严重(甚至严重得多)的后果,一边一成不变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 让我愕然的是,这一信息并未引发任何人做出具体行动,包括我自己。我们一边高谈阔论一系列事件,声称它们会带来和世界大战一样严重(甚至严重得多)的后果,一边一成不变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 政府继续杀鸡取卵,他们的选择,常常受制于财政方面的重压,以及对赢取选票的执念;大多数企业家不管愿不愿意,都得符合增长和资本主义那套逻辑;大部分民众继续推动消费型社会的运转,陷在日常生活和财务烦恼中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半数野生物种灭绝,全球温度继续攀升,垃圾泛滥成灾,10亿人饥肠辘辘,同时却有15亿人过度肥胖。85人积累起来的财富相当于另外35亿人的资产总和……但是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行动起来?
第一个原因是不知因果;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愿景。
>>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正遭遇着现实的虚拟化,且这种虚拟化日渐壮大。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和其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这些后果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
>>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正遭遇着现实的虚拟化,且这种虚拟化日渐壮大。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和其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这些后果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
>> 我一再叮嘱他们的话,正如早些年别人反复讲给我的话一样,只是一些抽象的词语和概念,唤不起任何的实际行动。
>> 我很清楚自己做出了多少努力,多少次说服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不吃肉、不去超市、尽量少乘飞机……又有多少次动摇了。因为,在主流文化和习惯的重量面前,这些美好的意愿又能有多少价值呢?
>> 当现有世界的构建方式都带着我们飞速逆向行驶的时候,还怎么奢求看到这些理念大放光彩?
>>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缺少愿景。
◆ 与勒斯特·布朗的会面
>> 首先,我们砍伐树木的速度快于它们的生长速度,而且人们过度开发牧场,使它们逐渐变成沙漠,在非洲、中东和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引发沙尘暴。我们正目击史无前例的土壤侵蚀。
>> 世界各地的地下水已被我们用到濒临枯竭。
>> 光合作用是有限的
>> 第四个趋势,也是最难预见的,就是气候变化。
◆ (一)昨日历史:与奥利维耶·德舒特的会面
广东四会及周边的柑桔即是。
>> 在种植单一作物的地区(例如阿根廷或巴西的黄豆产区),土壤恶化,要么不再生,要么比混合种植或轮换种植地区的土壤再生速度慢得多。
>> 在种植单一作物的地区(例如阿根廷或巴西的黄豆产区),土壤恶化,要么不再生,要么比混合种植或轮换种植地区的土壤再生速度慢得多。
◆ (二)让生产回归本土:都市农业探险
>> 他还说:“不要再种花了,多种点蔬菜吧。”
◆ (三)货币:从单一到多样化
>>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他和费城网络模式相同的网络在全国发展起来。其中最活跃的网络之一在贝灵汉,我们在那里见到了贝灵汉网络的联合创始人德瑞克·朗以及他的前妻,这个运动如今的总指挥米歇尔。
◆ (一)昨日历史:与大卫·凡瑞布鲁克的会面
>> 如今在几乎所有人都能投票的西方,人们对民主的渴望始终没有被满足……
>> 两狗争骨,第三只狗获利。这就是目前的状况:公民和政治人物相争,经济领域大获全胜。所以,在政治领域和公民社会间创造新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 我希望宪法可以灵活、开放,就像人们持续、定期更新的软件一样。
◆ (三)库坦巴干村:公民自治
>> 他的父母期望他事业有成、财源广进。但他的脑海里还是会不停浮现童年的那些画面……“我看到我所属的群体越来越凄惨的悲剧。某种东西始终无法消散,日日夜夜在我脑海里盘旋。需要有人来结束这些不公正、不平等。我绝望地等待着国家、国会、部长能够出面解决。但什么都没发生。”
接下来的1992年,印度宪法第73次修正案最终将这个人口大国的民主分散化,并加强了地方权力。产生了村务委员会、市政委员会和gram sabha,即人民大会。艾朗格恍然大悟。“地方民主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得到加强。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我们既能投票又能参与的系统,就像人民大会那样。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里选举市政委员会、市长或村长,所有人都能参与大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政治。”
◆ (四)与凡达娜·希娃的会面:遵从最高法则
>> 凡达娜:在印度也是一样,动员人民并不容易。但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明白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其次,我们还必须非常耐心、顽强、不言放弃。1987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工业家之间的机密会面,这次会面中,工业家们细致地列举出跨国种子企业在司法和知识产权占有方面的企图。所以,一旦政府因为要将这些措施写入法律而受到跨国企业施压,我们就能迅速应对。我们创造了信息工具,并会见了每一位国会成员,向他们解释这一切的关键。之后,政府任命我为拟定物种多样性法律委员会主席。我们修订了植物多样性和农民权利法案,这个法案规定,农民有权对种子进行生产、繁殖、储存、交换、销售、选择和配种。法案还规定禁止剥夺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
◆ 点评
点评:
真的是太贵了,也的确是很好的一本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