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900字
書評:山中最後一季
28,5,8。
28年:主人公效力大山的時間;
5年:他辭世後人們發現他遺體的時間;
8年:作者寫作本書的時間。
藍迪•摩根森,美國巨杉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的傳奇巡山員,一個被譽為「行走在園區步道上最和善靈魂」的人,在1996年7月21日於巡邏途中失蹤。時年54歲。
此後,由「一百名人力、五架直升機、八組搜救犬」組成的搜救行動無果而終。直至五年後,在大山不為人注意的深處⋯⋯
作者布雷姆花費八年時間,遍訪藍迪的親人、朋友、上司與同事,以猶如偵探小說的細膩筆法,不僅逐層解開了甫一開篇就提到的「藍迪,你在哪裡」的問題,還深入描寫了一個「曾經熱情卻逐漸失落」的靈魂,以及它的追尋、脆弱和悲傷,並其中的探索、堅持、掙扎⋯⋯及至告別。
很多年前有句廣告詞「有夢想,就有未來」。但是,喝了這麼多雞湯的現代人,看到藍迪的故事,還會認為「有夢想,就有未來」嗎?
從探索到堅持,從堅持到掙扎,從掙扎再到告別,距離是多長?故事有多少?
藍迪,你是在警告我們,還是在鼓勵我們?
自己是一個非常少夢的人。既或偶爾做了夢,醒來也通通忘光。但是三年前卻因為一個至今都極其清晰的夢,明白了自己的夢想所在,激情所在。
可是,這個夢想與家裡人對我的期待一如既往地:隔了一個宇宙那麼遠⋯⋯ 而且,貌似也極不理性、極為理想主義,與自己平日一貫鼓吹的做法絕絕對對背道而馳。
而我自己,也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立刻去努力嘗試把夢想變成現實 —— 直到去年。而在這個踐行的過程中,也不總是風和日麗的,風雨交加的時刻、需要砥礪前行的日子,不是沒有。
也許,夢想啊,理想啊,這麼嚴肅的詞,就有點像內衣,你知道你有就行,並不需要昭告天下,更勿期待理解支持。如果能夠專心追求「白月光」,就追求「白月光」,不然就老老實實盯緊手中的「六便士」。或者,白天致力於「六便士」,夜晚傾心於「白月光」?
人生,終究只在於選擇,選擇走哪條路,選擇如何堅持,選擇在堅持的路上如何「斷捨離」⋯⋯
另:自己並未能夠通過這篇短短的書評,寫出自己看完這本書後所有的感受。這裡分享的,只是感觸最深的點~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