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大全集(18册)》读后感1500字
重读《色,戒》,想起一个朋友。那年看电影,中途她突然伸手挡住我的双眼。冰凉微汗,迟迟不肯松开手,那一刻我以为是王佳芝。
人海茫茫,恍惚间一失神,我们就散了。这是张爱玲常用的句式。
如今再次读小说,我仿佛看见另一个王佳芝,在渐浓的夜色之中,疲倦地微笑,似乎也在等着悄悄地散去。
不想谈易默成。只说故事前半段里的王佳芝,那时候,钻石还不是她的执念,身体还未被她自己视为武器。
夜游,微醺的风。神采飞扬,眉眼含笑,情愫萌动在纯真之初。
“王佳芝,你过来!”懵懵懂懂,靠近。
梦想?信仰?也许那刻起,她已在内心把自己幻想成了屠格涅夫门槛前的圣女。
美人计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出的结果,下作拙劣,可王佳芝“义不容辞”。
是这样的吧!女孩子们在赴汤蹈火之前,根本不会去设想门槛后是怎样的世界——冷漠、误解、背叛、勾引、强暴、鄙视、血腥。被某种虚浮的意念牵引着,走近、看清、陷入、毁灭。
我宁愿相信,邝裕民是王佳芝最初选择“牺牲”的最大原因。张爱玲没这么写,可我想这么猜。算任性。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电影里,李安很会选人。当年的大男孩王力宏,哪怕只是一张侧脸,也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唯有如此白衣胜雪,才配蛊惑花样少女在动荡青春里演绎一场看似大义凛然实则矫揉造作的金戈铁马。
我不讨厌梁闰生,虽然他猥琐,肮脏。最后一通电话,怕他接,“幸好是邝裕民”。“梁闰生一直讨人嫌惯了,没自信心,而且一向见了她自惭形秽,有点怕她”。
她的怕,也许带有一点点不自知的在乎。而他怕,未必不是因为喜欢。书中说后来所有人都对她的变化投来别有用心的目光,包括邝裕民,只有梁闰生佯装不在意。多么微妙的体贴。
偏偏她瞧他不起,怕染病。“浴在舞台照明的余辉里,连梁闰生都不十分讨厌了。”大家都溜走了,邝裕民显然也是。
李安加的另一个情节是:在大学生们七手八脚杀死小汉奸之后,王佳芝曾以崩溃的姿态暴走,在冷冷的街头尖叫、狂奔。仿佛逃开魔兽的血盆大口。
朋友告诉我,整个过程中,“王佳芝最清醒”。嗯,和她一样清醒。可真残忍。陪一群乌合之众上演一出闹剧。“我傻。反正就是我傻。”仿佛祭坛上的小兽,在清醒中被凌迟。戏里有他。
张爱玲的文字,是细细的针,无声地扎入心里又迅速拔出来。你犹自独倚高楼,含笑欣赏漫天风雨,良久之后,才低头看见自己的心已渗出几丝血痕,一点一点地疼。
“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结果后来恨他,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因为有期待,在她眼里他才跟别人不同。安眠药是他给的,安慰的话是他说的。可是,他却带着笑。
好冷。
年轻的冲动和热血,加上一点倔强不甘和虚荣浅薄,还有一丝令人心动的天真,和愚蠢。哪有退路。
以色为饵,是两具身体的对抗,更是两个灵魂的侵蚀。王佳芝从此匍匐在崩溃边缘。
“快走”,这句所代表的背叛,只是对“他们”而言。她对自己,是第一次如此赤城。
然而,没人保护她的天真。
故事的结局是死。不管是邝裕民还是梁闰生,暧昧的讨厌的,仰望的鄙视的,包括王佳芝自己,全部归于尘土。但没有半分“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意思。
会想到邝裕民吗?未及言说的感情,不屑申讨。冷静如张爱玲,只字未提。
梦想和信仰,甚至爱情,也许不过是赴“劫”与受“戒”。
2019年的第一夜,空气里浮着湿冷的雾。阳台上寒意像潮水般涌来,让人无法畅快呼吸。目之所及,是雪融后的路灯,是叶落尽的枯树,是远远近近、似是而非的身影,是在岁月里尘埃未染的初心,是面目模糊的王佳芝,影影憧憧,飘忽不定。
我在自己的误读里兜兜转转,无所谓是否辨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爱玲大全集(18册)》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