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政治:袁世凯的宦海残局》读后感1800字
拜少年时的《故事会》和高中时的历史教科书所赐,袁世凯是被我脸谱化了近30年的“大坏蛋”。且因为还一直认为他属于笨蛋式的坏蛋,所以即便觉悟把复杂的人简单划分为“好人”“坏人”是多幼稚以后,脑海中残存的也还是故事会中,他十个老婆、喝人奶、整天大把嚼着人参鹿茸的不堪形象。
忽的一天,朋友圈中发现了袁世凯的书法真迹,惊讶得我心中不住地“啊啊啊”:这遒劲有力有力的毛笔字,果真是那个“草包”写的?!!!
才知道,自己又被曾无比信任的教科书悲哀而彻底地蒙蔽了第N回!
于是,当看到《伤心的政治:袁世凯的宦海沉局》时,迫不及待地翻开了……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感受吧。
用作者导师张鸣《序言》里的话说“里面不仅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且文笔更加好看,好玩,完全没有了他这个年龄比较有学问的学者那种掉书袋的感觉,很大气,绝少斧凿的痕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只要喜欢历史,多半会捧起放不下。这两本书,不客气地说,是当今写人的佳品,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还没看到过比它们更好的著作。 ”(另一本是关于杜月笙的)
用书友李扶风的话说“写点历史东西的人,不拘泥于史料而有所论,不耍弄博识而有所敛,不装神弄鬼而有诚意,我辈读书者之愿也。易老师算一个,尹钛亦值得点赞!”
以上的评价,除了张老师说的“没看到过比它们更好的著作”,的确言过其实外,其他的都认同。
但我还是给了四星,原因两点:一是本书不适合我这种对袁世凯的生平基本空白的读者,作为了解袁的第一本读物。
作者刻意“拒绝了章节体,也刻意避免通常写人物传记时的那种线性叙事结构。”因此,全书不完全以惯常的从生到死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而是每一章节对人物评价立论后,从袁的生平的不同时段中拾取论据加以支撑。结果,初读时,弄得我晕头转向,一会儿朝鲜,一会儿戊戌变法,一会儿称帝……即便适应了这种写法,读到最后,因为记性不好,也还是有些混乱。
读完后,立即读了微信读书推送的赵焰写的《晚清有个袁世凯》,读罢,对袁的一生立刻清晰了。清晰以后,又浏览了一遍此书,才越发体会,对从零开始了解袁世凯的读者,正确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先赵焰后尹钛。
所以,本书并不适合“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我这种智商余额不足记忆力差的笨学生,还是循序渐进更科学。
另一点原因,排版稍显粗糙,本应有的照片,不知何故,变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字,只留详细的图片解说无所依地存在着,又造成我开始接触时的小混乱。而这些,恰恰又是《晚》的优势所在。
综上,四星奉上。
再说说袁世凯这个人吧。
他的后人曾说过,如果袁早死一年,虽然不致流芳百世,但也不会遗臭万年。——这或多或少,是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真实写照吧。
对袁,我甚至怀有深深的愧疚——为我对他由衷的敬佩迟到的这许多年。或许,评价一个人该是全面的、立体的、甚至带阶级立场的,但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我的评价体系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一点——重情重义,足够!
对生父生母养父养母,他生尽孝死守陵;对资助过他的爱慕的烟花女子,他信守承诺,多年后为其赎身娶为妾;对“有用”的人他出手豪阔,对别人都避之怕不及的“失宠”的人,他同样看望慰问并赠予重金——这在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官场着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尤其是在私交上,他远不像官场上那样沉着冷静,唯利是图,而是颇多负气之举。然而,恰恰是这些率性而为的举动,才使得袁世凯显露出常人的性情,使得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精明的利益计算机器,而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活生生的人。 ”——私以为,能称其为“人”,便是对政客最高的评价和赞许!袁世凯也用他的重情重义完完全全的赢得了我的尊敬,从而将那些袁身上所有的政客们惯有的不堪忽略不计。
史书读得越多,愈发感慨,也越发令我这颗曾经极易信任的心迷茫而愈发怀疑一切。总是在心中幼稚地发问:为何总是要刻意地扭曲真相?为何总要极力欺骗民众?为何不能用事实赢取民心?为何不能用客观的陈述给历史一个相对本真的面目?……
也是,连“国父”都有那么多见不得人的阴暗面,不丑化对手,不掩盖罪恶,何以追逐欲望中的权力?何以用谎言书写个人光鲜的历史?即使每天亲历着转眼就成为历史的现实,我们这些所谓历史的见证者,又真的了解多少真相呢?
或许,本就不该追求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谓“历史的真相”,唯有多读书,别再被轻易蒙蔽,拥有自己心中的历史,认同自己还原的真相,才是正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伤心的政治:袁世凯的宦海残局》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