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璀璨的银河:刘慈欣经典作品集(《流浪地球》等11篇精选作品集)》读后感1300字
关于《朝闻道》(读友们的评论)都说得很好。问题可能是(要得罪大刘了),就《朝闻道》这篇小说而言,艺术感染力不及金庸先生的《侠客行》。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题材、背景、内容和主题;但是,为求闻达而宁愿赴死、视死如归的决心都是一样的坚定,其诉求的目的,都旨在说明人类中的某些人是可以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自己所孜孜以求的东西(知识、武艺)的。为什么说《朝闻道》不如《侠客行》有艺术感染力?因为,同样作为小说,《侠客行》在前期的铺垫是细致、周到而能感染读者的,成功地对读者起到了移情或同情的作用,虽然读者没有几个会武术,更不是武林高手,却几乎都以为如果是自己练了一辈子或数十年武术人现在有机会去到侠客岛是如何的荣耀和心安。《朝闻道》却没能做好这种铺垫,虽然也有父母子女的离散,让人揪心断肠,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当自己是个科学家,终生孜孜以求研究的问题会重于自己的生命和妻子儿女。没有这种成功移情的铺垫,所以,大家不能理解,甚至不会同情这些赴死的、为终极理论而献身的人。这是作品本身的不足。当然,当前现实社会,甚至全球范围内,因为全民猎狩知识的环境和条件来临,人们对专家们的不屑和蔑视,以及专家们自己在许多领域的惶惑和频频露丑、露怯、露蠢,不如虚构中的武林侠客那么高大尚,也是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侠客或武林高手集体去死了,人世间少了劫富济贫扶弱抑强的英雄,却也如周处三害一样,至少也少了一个祸害呀!科学家的赴死不是这样,他们生,大家未必有直接的好处,也没有直接的坏处;他们死,也是一样,都无关痛痒。可能人类社会要倒退多少多少年,可是令大家都记忆犹新的是,几十年前环境环境比现在还好些啊!因此,总的来说,大刘这篇小说虽然主题选得很好,也的确能敲击很少一部分人的心扉,却难以打动普通的大多数读者。大刘与读者之间有一道隔膜没有打破。如果,大刘能找到素材证明那些个终极理论如何与大家每个人的生活、生命、生存息息相关,这些赴死的科学家以自己的死,可以换得不必要是全部,那怕是只要一丁点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好处,赞同和支持的读者都会显著增加。然后,每个生命换终极理论的一个符号,全球的科学家换下一整个公式,却仍是没人能懂的公式(懂得的全被蒸发了)。这样的曲折离奇,可能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吧?
以上是今天午休时胡乱写的。
《朝闻道》我已经忘了是去年还是前年或大前年读的。说实话,对我的触动很大,甚至可以说其对我的鼓舞和影响,让我一个文科生想弄清数理科学家在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到底在干什么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好奇心更加强烈,作用不亚于《三体》。《侠客行》却是二三十年前读的。之所以产生联想,实在是这两篇小说有某些精神上的共通之处,也都对我产生某种影响并为我所喜爱。可能是爱之越深,对其瑕疵也就更不想将就吧。
我如以此为蓝本而来改写,一定会被认为是剽窃和抄袭,为此把大脑中一闪念的想法写出来,供读友和写友们参考。或者,我们还有其它的机会,重设背景,重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