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木圣经》读后感1100字
起初是被封面吸引,植被茂密的非洲丛林,华丽而神秘。后来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宽广的书,探讨了宗教、母性、政治、文明,甚至语言学等主题。如果对圣经和二战历史不是很了解,读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点吃力(就像我)。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喜欢。
为什么书名是“毒木圣经”(THe poisonwood Bible)?在最后一章,艾达做出了解释,圣经流传着许多错误版本,蜜糖圣经、骆驼圣经、狮子圣经、谋杀圣经……而当传教士拿单在刚果对会众大吼“塔塔·耶稣是班加拉!”时,他说错了。“班加拉”原指珍贵之物,但是拿单那样发音就变成了“毒木”。因此,“毒木”代表着误解、错误。圣经之于西方文明,相当于论语之于中华文明,如果圣经都被误读,建立于其上的文明本身是否值得怀疑?当白人看到刚果人在丛林中生存,不做买卖,不搞运输,在原地安居,有什么吃什么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是一群落后的原始人,于是他们打着贸易的旗号,掠夺刚果的橡胶、钻石,压榨刚果人的血肉。美国作为背后黑手,杀死了刚果的民选总统卢蒙巴(他主张国家和平统一),扶持傀儡总统上台,开启了蒙博托的独裁时代。
刚果输了,虽然我很赞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人分享火堆,直到大火熄灭;相互交流,直到每个人都感到满意”(这比白人那一套“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更适合生活在热带丛林的刚果人)可是,这次坏人走运了。
“为了不被占领,不管你是一个国家,还是仅仅是一个女人,你都必须理解敌人的语言。当你的孩子食不果腹,当你发现山雨欲来时全家人的衣服还晾在外面,那么基本上,征服、解放、解放、民主和离婚,这些词都毫无意义。”
多半刚果人并不了解敌人的语言,他们把天分消耗在基本的生存上,任凭钻石和钴矿流进了敌人的口袋。利娅是书中唯一一个融入刚果的白人,她为自己的祖国美国干涉刚果感到羞耻,同时也叹息,这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只是一个穷人的国家。
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利娅和阿纳托尔。阿纳托尔把利娅叫“贝埃内”,利娅问她是什么意思,他说:“意思是,像真理一样真。”利娅就像子弹飞出枪管般往前猛冲,每件事都要弄个水落石出。我喜欢她的求真的勇气。全书最后一句话“空自守候端倪隐现的远方毫不足取,勇于冒险的灵魂总是无所不能。”说的就是她吧。还有阿纳托尔,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与利娅的爱情是那么纯洁!
查了些资料,作者巴巴拉·金索沃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美国却是畅销级严肃小说家。她是美国人文领域最高荣誉“国家人文勋章”获得者。读她的《豆树青青》和《毒木圣经》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她的作品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我有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的话,读她的作品应该能收获更多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毒木圣经》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