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后感_2900字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后感2900字

亮剑这部电视剧十多年来不知道看了有多少遍,但是仍然是百看不厌,这是唯一一部让我连片头和片尾都不愿跳过的电视剧。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日本人说日语的抗日剧,虽说剧中的演员日语说的不是很熟练,如今被网友戏称为进度条杀手,但当时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视剧,给人以极强的真实感,剧中日本人的对话多是对战场和战局的分析,对展现当时的战况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所以我每次也都不会跳过,认真的看完。
我常常在想,亮剑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李幼斌老师等一众演员教科书般的演技和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把书中的人物演活了,让你觉得李幼斌就是李云龙,李云龙就是李幼斌,那个满嘴脏话,做事不拘一格,一会儿让你哭,一会儿让你笑的李云龙,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里。那个被李云龙潜移默化影响的赵刚,那个为理想投身革命的赵刚,代表了那个年代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知识分子,高风亮节,我辈楷模。还有国军将领楚云飞,集国军高级将领优点与特质于一身,让我们看到多年来影视书籍中被逐渐淡化的国军形象,肯定了国军抗战过程中在正面战场的主力作用,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不论国军还是共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有这样的将领和战士,用楚云飞的话来说,“国家甚幸,民族甚幸!”。剧中对八路军副总指挥彭老总,参谋长左权将军,386旅旅长陈庚将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将军,还有孔捷和丁伟等解放军高级将领也有不错的描绘。当然还有和尚、骑兵连孙连长、一炮干掉本田的柱子、为给团长拿烟卷的三宝、宁死不屈的秀芹、为协助李云龙攻打县城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没有一个人退出战斗的独立团战士、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等英雄,他们是抗战中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热血奋战,才有了今天你我的和平生活,“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点也不夸张。
二是剧情,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剧中可谓是一支铁打的部队,几乎战无不胜,虽然有些夸大,在真实的抗战过程中,武器装备极差且后勤几乎没有保障的八路军,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去与小鬼子战斗的,惨烈程度不是你我能够想象的,从书中所写的敌我伤亡比1:1已经是极大的胜利就可见一斑,虽说剧中略有夸大,但也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在反扫荡之后,独立团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撤退时李云龙那句“多好的重机枪啊,我舍不得它”刺痛了多少人的心。就对抗战的真实表现这一点就不知道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高到哪里去了。剧中的高潮是攻打平安县城,如今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二战转折点——平安格勒战役,一句“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三声声死力竭的“开炮!”使全剧的达到最高潮,看的让人热血喷张,欲罢不能。
三是剧中人物的感情,李云龙与赵刚从“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到成为一生的战友和兄弟,太多太多的情节让人动容,看到赵刚负伤归队后二人在雪地的交心谈话,与李云龙昏迷时赵刚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一响,就让人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这个电视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和尚死后李云龙的那句“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之后的沉默不语,真的是让人心痛。李云龙与楚云飞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一大看点,二人在抗战中虽同属国军战斗序列,但勾心斗角可不少,也都预见了抗战后的国共之争,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但二人却都深深吸引着对方,成为了精神上的朋友。
四是主题亮剑精神,李云龙的军队,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就像李云龙说的,在他的带领下,独立团就是一群嗷嗷叫的狼,就算敌方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有逢敌必亮剑的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抗战过程中亮剑的对手是小鬼子,解放战争时是国民党军队,剧中没有拍到的文革时期是被煽动的无知暴民和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党内败类,李云龙终其一生没有怕过谁,正是这种亮剑精神,中国军魂,才有了抗战的胜利,民族的独立。
多年来我不敢看小说原著,我只知道结局很惨烈,如今终于鼓起勇气将全书看了一遍,电视剧30集的内容不过是小说的不到一半,后面的内容因为你我皆知的原因没有拍出来,但是回过头来看,电视剧的结尾部分已经在疯狂地暗示着真正的结局,赵刚和冯楠初次见面的对话,以及冯楠和田雨的对话,早已道赵冯二人的结局,丁伟的个性与言论,也注定他在彭老总被污蔑时不会无所行动。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李云龙受山本启发组建特种部队、和楚云飞在金门的对抗以及文革中与造反分子的对抗。
不得不说亮剑这本小说的尺度之大,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那段残酷而荒诞的历史展现出来。57年的反右运动,李云龙的岳父岳母田墨轩夫妇被定性为极右分子,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在这场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的人中百分子九十以上是知识分子,在本就缺乏知识分子的当时,对民族可谓浩劫,让人不得不去分析原因所在。国际共产主义革命非常强调意识形态,敌对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知识分子,要建设新文化,建设共产主义,与之伴随的就是对敌对意识形态载体的否定批判,列宁曾批判知识分子为“那些资产阶级的猪狗们”。同时受我们共产革命特殊模式影响,革命主体是农民,建国初七成党员为文盲,当我们胜利时,以胜利者的傲慢姿态对待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奇。再到后来的大跃进导致的大饥荒,所谓的自然灾害,苏修逼债,当时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如今更为恰当的称作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曾有过定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当然是我们建设共产主义的经验不足导致的,但当林彪说出代表圣意的“中国这么大,死这点人算什么”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震惊,根本原因之所在,太过复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分子冲击了李云龙的军队,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牺牲和多年来的城市建设毁于一旦,在军委八条的支持下他下令反击,却不可避免的被文革小组逮。群众对李云龙谩骂殴打时,田雨的行动让人动容,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和赵刚夫妇托付给他们的四个孩子护在李云龙的身前,她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的丈夫,即使多年来她和李云龙的感情很微妙,但在这个时候,她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这个刚烈的女子,她欣赏着李云龙身上那种男人的英雄气概和绝不低头的精神,最终抱着必死的心态前往监狱见李云龙最后一面,在李云龙自杀后她也随他而去。在人生的最后一场战争到来时,李云龙面对敌人仍然没有低头,他的命只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人不能摆布,小鬼子不行,国民党不行,中央文革也不行,他用军人最体面的死法结束自己的生命,子弹穿过头颅,血溅将星……
我在想,后面的故事还有机会再拍出来吗?也许那个时候也不会是原班人马,我也不会再看了,毕竟李云龙赵刚等人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时至今日,那段十年浩劫的历史,依然是你我忌讳的敏感话题,然而我们不就是一路犯着错误并不断改正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吗,只有正视历史,不断反思,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有时也在想,当初那些闹革命的红卫兵,今天身在何处?是否对当年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思呢?国家终究是儿孙后代的,当代人不修当代史是有道理的,随着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觉得我能等到我想看到的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后感_2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