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后感1300字
2019NO.5知道杨绛先生是那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简单粗暴的说明了现在大多数人的问题。杨绛老师是女士,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但在日文中中文“先生”这个词表示的还是老师的意思。
杨绛先生的这本《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很早就买了,一直没拆包装,找不到一个正经严肃能够沉下心的时间阅读。终于在过年的时候,有了连续性的时间。先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写出了这四万多字的自问自答,我看完这书花了6个小时,和其他类型的书相比,消化了好久。
文章分为2部分,主题是关于先生回顾人生的看法,包括神和鬼,人的本性,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和统一,这一部分大多都是纯理论,所以看起来有点乏味,像在看论文,也许是因为我没到先生那个年龄,人生没有经历那么多事情,所以感触没有那么深刻。第二部分是对上一部分的注释举例,或有趣或让人感叹,大体都能在眼中浮现出画面。
看完之后感触有几点,先生的知识储备非常大,看这本书时,很多字都不认识,中国浩瀚的文化,现在快30岁了,也只接触到了学校提供的那一点点。以《论语》举例,现在知道论语也只是知道语文书中的《论语十则》,像先生这样把《论语》当有趣读物来读的,真是从没想象过,毕竟当时最讨厌背诵古文...“‘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这让我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在知乎上搜了关于《论语》的信息,找到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本身是儒者,解释更能体会内涵),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明,词义精湛),杨逢彬先生的《论语新注新译》(大量词义语法注解),李零先生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我买了最后一本,希望在学习之后再来看先生注解里的《论语》趣。
先生在正文中讲到人生实苦,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看待问题比较悲观),“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育儿女得操心。富贵的,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哪个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为什么总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来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烦恼啊!为什么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为什么总说“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阘茸无能之辈,也得为生活操心;最当权得势的人,当然更得操心。”每个人都不容易,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基督教的说法是,人生一世是考验。佛教的说法是,人生是因果轮回。杨绛先生的想法是“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己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如果接受了这些说法,人估计就不会那么矛盾了,对于这个问题,“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想我还需要在人生路上继续摸索,可能再经历多一些,就知道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