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鱼翅与花椒》整体内容以川菜为主体,可以说是将四川的美食进行了完整的文字重现。同时本书对港粤及江南两大地区的美食也有相对细致地介绍。相比较而言,中国北方及西部(小麦地区)的饮食基本没有触及。
本书精准地传递了作者面对一道道中国食物从感官到情感的感受。食物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味道好不好吃,很多时候会上升到情感层面的惊诧、热烈、感动、思念或者其他的各种心理活动。而且作者向读者传递的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有很多对于食材处理和烹饪的细致描写。而这一部的分文字同样活灵活现。
这本书基本上以个人见闻的时间线进行记录。从一个对中餐一无所知的“老外”的视角,开始舌尖上的冒险,到逐渐深入,直到成为非常博学的中餐美食品鉴家,文笔也从最开始的猎奇渐渐发展到迷恋、热爱、冷静,一直到最后的反思。全书叙述的时间将近20年,作者从记录这20年间中国各地的饮食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本书带有非常强烈的博物学风格,读本书就如同看达尔文的航海日记,或者儒勒-凡尔纳的虚构小说。作者有很好的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训练,她非常注重亲身的见闻体验,为此钻饭馆后厨,到厨师学校学厨,还会去到穷乡僻壤的食材产地。作者在文字当中也很注意将一项体验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每一道菜是在什么场合吃到的,饭馆什么样、厨师什么样等等介绍作者的人是谁等等,细节非常丰富。这样就给了读者丰富的周边环境信息作为佐证。这一点在当下中国遍地开花的游记作品中极少能看到。
作者对于美食的评价始终遵从个人感受。虽然她非常好学,对于中国美食的历史和发展有很全面地了解,但是她完全没有按照中国的菜系或者“色、香、味、意、形”等评价坐标,始终坚持个人的判断。很好!
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如果与梁实秋或者汪曾祺的文笔还有一些差距,对于中国人情感的触动总是隔了一层。另外,本书最好看的部分在前一半。随着作者在中国越发的出名,官方的宴请机会越来越多。从文字中感觉作者对这一类美食缺乏一些热情,读者时自然能感觉到的。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感觉以异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整本书讲述了扶霞在中国各省市的美食冒险之旅与心路历程,通读下来,通过前面引人垂涎的对四川美食的大量描写,可以真实感受到作者对蜀地美食的喜爱,并且这段是整本书最为客观接地气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半个四川人的身份;接下来,对甘肃、湖南等地的描写,真实但有些浮于表面,少数还过于主观,依旧搭带着外国人骨子里的偏见,包括对福建与杭州等地的描写,从描写的心路历程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有些过于执着于小点而忽略了大面,在此又觉得她终究还是个外国人。但是,引用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产物,想让一个外国人能真正了解中国未免还是太过异想天开。不过也承认当时的中国确实不尽完美,但也没有不堪,毕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除此之外,本书还是有许多值得一看的观点,例如中西方对彼此饮食文化的鄙夷思想,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外国人看来的饮食与历史人物文化的牵连、饮食与风俗和饮食与政治等等。作为一个外国人,她用比较中肯的态度如实记录了在中国的见闻与心路历程,这点已经比许多西方媒体好上不知多少倍了,所以还是感谢她对中国美食文化在世界上传播带来的正面影响。
最后,衷心感谢译者的用心,佩服译者的文字功底之非凡,全书语言通顺流畅颇具语言美感,阅读体验满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