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黑塞文集)》读后感3500字
拥有典型小市民式的精神生活的约瑟夫,心智久已布满尘埃。内心深处对怀疑所有超常能力与人格的他却有一个文雅独特、才华出众的孩子—汉斯·吉本拉特。这个天赋异禀的男孩背负着全镇的“必须成功”的重托通过了州考,踏进了毛尔布隆西妥教大修道院,也由此迎来了超常的智慧所带来的某种蜕化的开始。
小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汉斯报有极高的期待,制定着与他的年纪不相符合的苛刻的学习计划,而把锻炼、钓鱼、散步等一系列的关于休息和兴趣的活动视为浪费时间而不被允许。所以汉斯的身体及其瘦弱且有严重的头痛问题。相比之下,鞋匠弗拉伊格却始终在充满忧虑和善意的关心着他。可成为了老师们的骄傲后的汉斯为了不能触及的自尊远离了试图还原他谦恭模样的师傅。鞋匠弗拉伊格的温良形象虽难以与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相抗衡,好歹做到了对幼稚心灵报以爱和同情的闪现。此外,故事最后由鞋匠弗拉伊格的言语而带给其父亲的反思也是为汉斯过早结束的一生所提出的控诉。仅三言两语就表达出观点却又不详尽阐述理由,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伴随着最后一段衬托哀情的乐景,思绪随约瑟夫一起走向远方。
粗野男孩稚嫩的娃娃脸本该与弹弓、弓箭等象征着快乐童年的游戏一起日益成熟,却在教书先生僵化、死板的引导与启发下被过早的催化。他们以束缚和根除青年人身上的原始力量和欲望为己任,以帮助他们树立宁静适度、国家认可的人生理想为目标,开启了一代又一代兵营似的严谨训练。为此,汉斯戒掉了搞园艺、养兔子和钟爱的钓鱼,而更加苍白沉静的双手、更加优雅严肃的苦行僧一般的脸却带给教学者无尽的满足与安慰。
汉斯终于过上了旨在强调自我约束,强化归属感的寄宿生活,听着父亲那套为家里争光的名人格言开始了在令人极其向往的修道院的新生活。沉静自信、踏实干练的奥托,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卡尔·哈默尔,心智成熟的文艺青年海尔曼·海尔纳,不动声色、坚忍勤奋的爱弥儿·鲁休斯以及其他四个相对平庸的孩子与汉斯吉本拉特一起组成了这个九人宿舍—“海拉斯”室。
寝室里平日默默无闻单位金发男孩兴丁格在下午两点上课时被发现不在,辅导员却选择继续上课并“教导”学生们“所有人都要准时上课”,直至三点钟声敲响才向校长汇报,并于四点钟时号令全体师生寻找失踪的兴丁格的下落。结果是令人痛惜的,孩子们见到被抬上担架的兴丁格,而灯芯草席上铺满了雪花——兴丁格被淹死了。直至兴丁格死去,“海拉斯”的居民们才忽的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他,他是宿舍里安静的一角,从来没有过过分的请求,也不似其他人那般复杂夺目。此刻,就连老师们也一改往日的做派,他们也会相信青春与生命的价值,以及他的无可挽回性,可平日里却毫无顾忌地践踏着这一切。模范少年汉斯亲眼目睹了兴丁格的死瞬间感到了自我的虚无。他也曾为了考试与功名背弃了被关禁闭的好友海尔纳,因为和被关禁闭的“危险人物”交往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此刻的他恍惚间为自己只在乎成绩、考试和成就而抛弃了良心的纯洁与玷污的行为而痛楚与羞耻,他决心与海尔纳和解,准确的说是要求得海尔纳的原谅。而之后他们仿佛世界只有他们两人般的封闭式的相处,带给汉斯的是成绩的一落千丈及众师生“拯救”而不得的抛弃举措。
海尔纳无疑是个天才,他有着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字控制能力,他健谈且活泼机灵,综合了少年人青涩的多愁善感和轻率鲁莽却又隐藏着独特的深沉与成熟。而天才与教书匠间横亘的鸿沟使得教书匠无法理解海尔纳一系列与校规校纪相背离的行为,例如十五岁谈恋爱、十六岁喝酒,不时嘲讽老师等。教书匠想要培养的是遵守古老而优秀的学校准则的天才,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宁可班上有几头蠢驴,也不愿出像海尔纳这般与学校准则有冲突点的天才。由此可见,天才与服从之间,他们永远更倾向于后者。真正的天才总不会为这种由于挑战了校规校纪而受到的冷落待遇所灰心丧气。他们用尽一切心血与努力完成他们优秀的作品,将来在他们离开人世之后,在遥远的灵光笼罩下,他们又会被当做荣光和榜样被学校所褒奖,用于向后世的孩子们炫耀和宣扬。这就是制度与才华之间永无止尽的斗争。真正有价值的天才未来会成为能够丰富民族宝藏的重要人物,却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与学校制度无言的反抗斗争中备受煎熬,甚至连根拔掉,最终弄得个凋零陨落的结果。
汉斯从小就不断的被告知决不能有一丝懈怠,否则便会被碾至轮下。所以他全部的精力全部都放在课本之上,几乎什么课外书也不读。海尔纳只占据了他部分时间和心思,汉斯的刻苦用功便只能达到勉强跟上进度的程度,更不用提像之前那样顺遂了。而他却仍将友情视作珍宝,认为这抵得过一切的损失。后来海尔纳失踪了,他叛逃了,离开了修道院,最终在失踪后的第二个晚上被找到。由于在修道院的法庭上毫无悔改之意,最终以玷污学校名誉的名义将其开除,当晚便随父亲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而与汉斯握了握手,算作告别。在这场天才与学校制度的战争中,古老而优秀的学校最终取得了胜利,并足以就此极端堕落与叛逆的时间向全体宣讲,以示正义与权威。原本对海尔纳叛逃事件一无所知的汉斯被怀疑知情不报,这在老师们的眼里是品质上的问题,所有师生都对汉斯彻底失望了,汉斯不在具有任何价值,过去聪明的头脑也伴随着神经衰弱引发的剧烈的头痛永远成为了往昔。他在老师们心目中的地位节节下降,就连曾经那被视为人生价值的全部体现的荣誉感此刻也是麻木不堪,他放弃了关于学习的一切,师生也放弃了他。只有一位助教对这个偏离正轨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小心翼翼的试图呵护一下早已千疮百孔的幼小心灵。可这本就无法与强大的修道院轻蔑的力量相抗衡的一片怜悯之情,更是在与约瑟夫充满道德谴责和哀怨凄楚的来信这场博弈中被撕得粉碎。
最终,汉斯因为身体状况方面的严重问题而被学校“放假”,谁都知道,这次的离开就是永远的诀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有重逢的那一天了。脱离了正轨的少年回到家乡学会了酗酒和在外过夜,这在家教严格的父权统治之下是从不会发生的。而这心灵扭曲的年轻生命无论如何都不该被当作是无足轻重的存在,任何生命都应该完成它的循环,而不是浅尝生活的苦乐之后,就从平面图上消失。后来汉斯到车间作了学徒,过上了靠单薄的身体的力量赚钱的日子,继而与其他伙计一起出去酒馆,体验酒馆的舒适惬意和客观具体的庸常生活。期间,汉斯也尝到了初恋的滋味,却被爱玛的不辞而别所带来的哀怨和无以慰藉的冥思苦想所折磨。终于,这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在一个不归宿的晚上因为在斜坡上滑倒而栽进了冰冷的喝水中离开了人世,是疲惫和恐惧在寂静中将他逼进死亡的阴影的。男孩最后的容貌是平静且安详的,略带微笑与满足,仿佛命运多舛是他应有的际遇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一般,或许,这是种假象也未可知。
汉斯再一次成为了名人,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只不过,这次是通过葬礼的方式与大家“见面”的。人们纷纷感慨优秀之人的时运不济式的人间悲剧,对这个本来可以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投以同情的目光。鞋匠弗拉伊格现在约瑟夫的身边道出了是学校里的先生们把孩子弄到这般田地,并且他们各自也在某些方面上耽误了孩子。最后约瑟夫怀着痛苦的思索迟疑而羞惭地走向他惯常存在的地方。
这个活泼敏感的青春期少年本该对自然充满着本能的欲望,却在教条的教育模式下,被父亲伪善的鼓励和学校刻板的规矩所剥夺了亲近自然的权利。这条年轻的生命或许自始就不在正常的轨道之上,他所要走的轨迹是父亲的,是学校老师的,是僵化的教育模式下的任何人的,唯独不是他自己的。他有亲近自然的权利,获得强壮身体的机会,发展兴趣的自由以及选择说不的勇气,可这些青少年靓丽醒目的独特魅力却在“功名至上”的观念束缚下消耗殆尽。天才与制度的战争中,不羁诚恳的海尔纳输了,汉斯也输了。不同的是,海尔纳输给的是修道院,而汉斯输给的却是比修道院更大的社会,包括家庭,也包括村镇,更包括走不出困惑、萎靡不振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轮下(黑塞文集)》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