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读后感1900字
众多情感中,母爱是被讴歌最多,被誉为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我一直坚信不疑。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老虎尚且疼爱自己的孩子,何况人类?
对母爱无私论产生疑问,是从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一书开始。这本书通过分析格林童话的《特露德太太》,引出“大母神”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的。母性具有孕育生和死的双重性,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也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
母性的正面力量通常我们都能感受到,每个妈妈都很爱孩子,生怕孩子冻着、饿着。而负面力量表现在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阻碍孩子独立,希望孩子顺从,最后将孩子逼进精神死亡的深渊。
看到上面的陈述时,吓了一跳。我平日自认为对女儿的“种种好”,竟然是母性负面的表现。
从那时起,我暗暗观察这种母爱的负面性。
最近在看一本书,美国心理咨询师麦克布莱德博士的《母爱的羁绊》,讲述了由自恋母亲抚养长大的女儿所遭受的痛苦。作者是心理咨询师,专门治疗家庭方面的问题。她选取自己治疗的病人案例,总结出自恋母亲的性格特征和给女儿造成的伤害。由于这种爱和伤害,具有遗传性,为了不让这种伤害延续下去,作者给出积极的治疗方案,帮助曾经受伤的小女孩从阴影里走出来,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去发现,探索母爱的负面力量,正如作者而言,这个发现之旅并不是为了指责母亲,也不是抱怨、痛苦,而是让自己走向宽容,走向理解,治愈受伤的自己,也及时停止对自己孩子的伤害!
1.
母爱对女儿的负面影响
书中说母亲是自恋型人格时,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根据书中给出的标准,好像没有哪个女人不自恋的。作者分析的伤害是产生于母亲和女儿之间,她认为母亲是女儿最先接触的女性,是女儿学习的对象。相比较儿子,女儿受母亲的影响更大更深。
成年后的女性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缺乏安全感,不管工作上是否取得成绩,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对配偶或者孩子有严重依懒性,表现在配偶身上是不独立,过度依赖对方,没有主见,表现在孩子身上是控制欲强。自己成为母亲后,会把母亲不良的一面继承下来,施加在下一代身上。
其实负面影响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快乐不快乐,如果不快乐,如果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那十有八九是心理问题。
为什么作者会说是“母爱的羁绊”?爸爸去哪了?一个人从小婴儿开始,心理和性格的养成,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中母亲最重要。因为母亲与年幼的孩子接触最多。所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增加“母亲教育学”,母亲应该多学育儿知识和育儿心理。
爸爸在育儿的过程中,以工作忙为由总会隐藏在一边。而且在自恋母亲的家庭中,父亲总是围着母亲转,他也许本身不想这样做,但是为了维持婚姻,他必须如此。
2.
自恋型母亲的表现
这样的母亲在家里都是一把手,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她转。有时她会用自己体弱多病来操控别人。
她的情感饥渴,喜欢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倾诉给女儿,希望女儿安慰她,照顾她。
她通常看重的是孩子取得的成绩和奖状,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她们有的对孩子心不在焉,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情绪。有的事必躬亲,控制孩子的一切。
看了这些表现,妈妈们是不是或多或少都会中枪。就像刚才所言。虽然作者说是自恋型的妈妈才会给女儿带来负面影响。其实每个女人或者妈妈,都有自恋的表现,只是轻重的区别。
所以,重点不在伤害,在如何疗伤。
3.
如何走出心理困境,阻止伤害家族遗传
当你意识到自己曾经被伤害过,有个不幸的童年,甚至至今都被母亲牢牢控制的时候。你首先做的不是指责和抱怨,也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并不新鲜。
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疗伤。
第一步就是要接受。作者告诉女儿们,你们的母亲之所以控制你、冷漠你、轻视你,是因为她们幼年时也得到过同样的伤害,你们缺少的爱与支持,她们也没有得到。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接受妈妈的缺点。不要抱怨。
第二步是释放自己的情绪。当你不开心时,试着用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把不良的情绪释放出来。可以是大哭一场,也可以开车兜风,或去喝杯咖啡。把悲伤和痛苦写下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第三步学会独立。把自己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学会拒绝。不要被传统的“孝”和“顺”所困扰。这样说,不是让你和母亲大吵大闹,也不是让你和她对着干。只是成年的人,要有一个独立的生活和独立的空间,成年后的事情可以试着自己做决定。
最后,如果你自己已经做了母亲,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因为你是她的标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尤其重要。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段推荐语,读后忍不住心惊肉跳:
如果你希望你赚的钱是为孩子上大学用的,而不是看心理医生用的,那么强烈推荐做了母亲的人都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母爱的羁绊》推荐给那些自认为很爱孩子的母亲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