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最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读后感1300字
大卫.方特那的《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是我所读过的既浅显易懂又比较靠谱的梦的解析。不过前提是,看书的人多梦且敏感。
对梦无感之人就不必自寻烦恼了。因为本书重点是通过剖析做梦人的心理找到真实的自己,甚至通过造梦去寻找深潜的隐秘,更厉害的是还可以通过控制梦境来改善现实中的你。
本书认为睡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做梦,睡眠不应该被浪费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而要被视为我们灵性旅程的一部分。
医学人士则认为睡眠主要是用来复血养气的,做梦会影响休息,多梦更是一种病。
做为一个几乎夜夜狂梦的资深梦者,我认为科学更靠谱。本书详细记载了来自睡眠实验室的实验,让我对梦的理解由感性转向了理性。
在睡眠实验室,通过监控睡觉时大脑活动、心跳、肌肉活动和眼睛运动,发现在整晚的四个睡眠阶段中,会交替出现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四到七次。
成年人平均每晚花费在快速眼动睡眠上的总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新生儿的睡眠有60%都是处于这种状态。
可想而知,若是新生儿开口说话,很多奇思妙想天成佳作将会提前很多年展现出来。
随着年龄增大,做梦时间会逐渐减少,这也许意味着我们的想象力也在逐渐减弱。
不过有些人只是不知道自己做梦了,或记不住梦的内容,反而不受年龄影响。
梦具有印象主义特征:在梦境之中,正常的时间和空间规则都不适用,梦里多是怪异的人物和离奇的事情。
其实,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自由的或失控的意识活动。脑神经自由开关释放被关押的思维活动,被关押的时间越长,被关押的次数越多,被埋藏的越深,就越看不懂记不起所做的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对应的是哪个真我?
原型的影像通常出现在梦的第三阶段,这种梦常发生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如青春期、初为人父母时、中年期和老年期,以及遭遇心理危机和灵性危机的时候。
梦中的原型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导和方向,有时会警告我们可能出现判断错误,或者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层次的灵感。
他们会开启通往集体潜意识的大门,带领我们感知与身边人和自然界之间的亲密互动,然后帮助我们摆脱生活不尽如人意时的孤立无援之感。
在梦里,没有太多顾忌,反而可以真实捕捉到现实中被忽视被想象掉的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比现实更贴近事实真相。但是梦与历史一样,不是所有的真相都愿意被解读。
我们因变故而生梦,为解忧而寻梦,但在面对选择性遗忘时,解梦变得自相矛盾迷雾重重。
无法面对真实成为解梦最大的潜在障碍。造梦因此成为解梦的一种更为高级手段,本书提供了一些实例讲解如何打开尘封已久的悬而未解的一个又一个梦境。
梦既能让你误入歧途,也能将你引上正道。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开发潜能。
如果我们设法对做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操控,我们将成为梦的受益者。
少数人已然具备改梦或操控梦的能力(大多为躲避恶梦),但极少有通过做梦操控未来的,本书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在虚幻世界中引导自己完善自己。
本书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多梦、重梦、续梦者不妨关注本书,或许就此解了一个被压抑的灵魂、一个不愿被正视的伤害、一个困扰了许久的难题、一个企盼了N遍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预见最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