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九王夺嫡》读后感1600字
二月河在这部小说里,善于用细节动作反衬人物心理,将庙堂之上争权夺利的人性描写得入骨三分。故事叙述所运用的文字平淡无波,却往往是于平地处起惊雷,陡然转入精彩的情节之中。本书所涉及的许多道术韬略,都可堪深思细琢,以供借鉴领悟。
四阿哥受太子举荐,奉旨追讨户部库银,力求充裕国家财政。然而整饬吏治一向是历朝历代的最大难题。这位冷面王爷一心为国,行事不留情面,手段雷霆万钧。朝廷上下顿时怨声四起,百官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因此被活活逼死。康熙眼见事态如此之重,便下诏加以遏止,催款一案小有所成后只得不了了之。然而,胤禛却因此大受其害。太子不仅以识人有术为由借此邀功请赏,竟然还卖弄了自己送给百官做他的顺水人情。(胤礽此举实在不堪为人主)非但如此,追讨过程中几乎将皇室贵胄与满汉官员尽数得罪,自己在朝野之中饱受诟病。耿耿赤心劳国事,一番辛苦为谁甜?到头来却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欲速则不达,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是良方。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应是此理。经此之后,胤禛也愈发谨慎小心。只是他生性猜忌多疑,为人苛刻寡恩,无论气度胆魄还是才干政能,都无法与康熙皇帝相比。继位之后,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所胜唯在一个“勤”字。
太子初次被废黜时,朝野上至阿哥王公,下至百官群僚,皆蠢蠢欲动,意欲夺嫡登龙或成为扶龙之臣。邬思道却从细微处入手,揣测上意刨析局势,透过重重迷障猜到皇帝心思。继而权衡利弊,劝谏四阿哥坚附太子,不可因小乱而变大节,以致名利双失。(换而言之,不能因为生活虚晃一枪,自己便掉头就跑)经过一段冷却期之后,康熙帝果然起复太子之位,胤礽权势如初。
他不过是一个王府的幕僚,即非中枢大臣,又未亲身参与政事,却能将云谲波诡的朝局看得如此透彻,邬思道当真是庙算无敌。后来为胤禛出谋划策,布局争储,文事武备,步步为营,成为亲王府夺嫡之战的中流砥柱。胤禛最后登基继位,邬思道居功至伟却也懂得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康熙帝雄才大略,一生英明睿智,晚年却被一群儿子折腾得心力憔悴。然而当爹的终是技高一筹。太子被二次废黜之后,康熙一方面采纳布衣卿相方苞的建议,不再公诏立储,对众阿哥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在临终时召见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颁布两道截然不同的遗旨。一个将其掇升高位,一个使其下狱受斩,上下云泥之别,隆科多俯首战栗,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当然,受到同样旨意的人不只隆科多一个,其他朝廷重臣亦是如此。这样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可相互牵制,忠心辅政,效劳新主。有的甚至被贬谪废用,一来使其避免党祸牵连,保存人才;二来新帝上位后可重新提拔起用,以示皇恩浩荡。如此一来,身后事迎刃而解,朝政安然无虞,其帝王心术可见一斑。
年羹尧本是四阿哥胤禛的门人,其城府阴沉狡黠多诈,心性凶残手段毒辣。回京述职时,游走于众阿哥之间,意图为自己留下后路。胤禛为更好驾驭此人,先对他置之不理以挫其心力锐气,再声色俱厉数落他的不足之处,反复拿捏其七寸。后情真意切的表露自己一番苦心希冀,言辞凿凿,令人为之动容。年羹尧受此教诲训斥,便忠心愈甚,更加安分守己。这样一个专横跋扈的封疆大吏,在他面前如同一个诚惶诚恐的胆怯孩子,任其玩弄于股掌之间。由此可见,四阿哥恩威并施的驭人手腕何其恐怖。
张廷玉一生谨慎,身居要职位极人臣,接人待物滴水不漏。且治政精练,文思机敏,拟旨述诏倚马可待,故而得以入值南书房,常立侍君王左右。此人勤勉国事,克己奉公,不贪污受贿,不结党徇私,不妄行滥语,不受怨招忌,亦不似佟国维、马齐般长于谋国,却短于谋身。即便论起文章才情,也可比肩于方苞、邬思道,且三人都堪以“国士”称之。历康雍乾三朝而屹立不倒,死后亦是惟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实为臣子楷模。亦有十三阿哥胤祥,天性率真恣意放浪,胆识谋略文武双全,活得最是潇洒自在,极惹人喜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