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赶往火星」读后感 心得体会

赶往火星

作者:罗伯特·祖布林/理查德·瓦格纳

这是一个宛如科幻小说的大胆计划,可能正是因此,已故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为该书第一版(1996)作序。而跟科幻不同的是,祖布林书写的是科学事实。15年来,祖布林已成为无数耽于幻想的科学家与外太空探索者的民间英雄。 这一全新版本是该书的15周年纪念版,选择了NASA火星空间实验室即将大展拳脚之前出版。祖布林写道: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和千千万万代的子孙,火星将是我们的新世界。 祖布林并没有费力气来解释为什么要去探索火星,他在这本书里用主要篇幅来阐述如何让这件事成真:200~300亿美元的合理预算,以及“轻装上阵”的登陆准则。 要想让人类在火星上定居,不需要等到发明了庞大的行星际宇宙飞船、反重力推进系统或轨道空间基地,祖布林如是断言。相反,他在1990年发起的“火星直击”计划提议,把宇航员和他们的住所一块儿直接送到火星去,工具就是把他们送到地球轨道的助推火箭。之后,宇航员们就开始太空生活了,他们会种植温室植物,抽取地下水,动手制造需要的材料,建造商场大小的建筑,还可以在曾经活跃的火山附近的热区提取地热。总的原则是利用火星上自有的资源,“自给自足”。 卡尔萨根说:“祖布林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赶往火星」读后感 心得体会

“行星际时代”依然只是梦想。1969年至今,人类技术上明显遇到了瓶颈,今天各种航天计划和“阿波罗计划”更早的“东方计划”相去甚远,小打小闹没有超越冷战时“土星五号”的指标。50,60年代美国是举全国之力,培养了车载斗量的人才。相比马斯克,只能说很有情怀,电动车特斯拉是他火星计划的一部分,但SpaceX技术是真不高,“重型猎鹰”梅林1D的室压远不如中国“长征五号”YF-100,还是三个猎鹰九号捆绑,没有变轨技术。月球和火星的差距好比长江和太平洋, 技术一定要有数量级的超越,比如找到“外星人血什么的(环太平洋的剧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赶往火星」读后感 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