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度阴山版的王阳明,以传记书写,在王阳明生平事迹中展开心学的产生及发展,思路清晰容易理解。
        历代名人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全都对王阳明崇尚有加。还有一个说法,中国有三个人可以称为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一是明代的王阳明,一是清代的曾国藩,一是当代的毛泽东。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此为王阳明的历史地位评价。
        宋代大儒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格物穷理",朱熹一生追求的东西名字叫做"道"。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朱熹提出的悟道的原则是:格物穷理。他告诉我们,"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王阳明却认为,"理"在心中,何必格物。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天理即是人欲。
        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因为我们常常知行不一,所以要"知行合一";第三次就是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心学史上被称为"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让我想起《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著名的伦理学著作,就是《国富论》的那位作者。《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西方社会福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被喻为西方世界的《论语》。斯密十分强调正义美德的重要性,相对于另外一种仁慈美德,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对正义准则的尊重,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他把正义比做支撑大厦的支柱,而把行善比做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然而正义的美德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必须有外力强迫人们遵守,而违背的人将遭受惩罚。所以,西方社会把法治及诚信作为基本。
  中国人常常说"凭良心做事""没天理",指的就是良知。当社会良知普遍被人欲蒙蔽时候,社会道德水平就普遍下降,正如当代环境。仅仅依靠个人自觉的"致良知"是否可以正本清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提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就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