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增补版)》读后感1700字
<一竹、一书、一老屋>
那日,在哈尔滨。
三月下旬,一整周,几乎都是上午晴朗有阳,午后阴沉多云。
一次,我们去松北大剧院,赶上午后风雪,浓云密布,碎玉散落。江畔湿地,冰封浅泽,青璧彻寒,镜鉴云天。白桦成林,洁白纯净,俊昂挺拔,向上舒展。怒风过后,浓云荡去,金光洞下,涂一树白桦,熠熠生辉。
又一次,步行于马家沟步道。雪花,落地成泥,沾衣欲湿,杏雨绵柔,低到尘埃里,竟落地生根。
雪,硬柔清浊,不过应时应势,自在自得,守其本,安其静,尽其资,竭其用。
润物无声,微风,细雨,绵柔的雪,还是寂夜霜露?落地生根,是根,茎,叶,花,实,还是一言,一竹,一书,一老屋?
小学时,铅笔盒上镌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画着老婆婆蹲在石旁用力磨根铁棒。因不认「杵」字,便琢磨画面,明白了功夫的力量。
中学时,喜欢上李仙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和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渐渐懂得去信自己,不随波逐流。却不知还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心大。
大学和工作后,领会了古人的「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和「无欲则刚」,羡慕时,发展自己的能力、保持自尊,靠自己去赢得自己所求;发现自己能力不够,力不从心,就不强求了,以「无欲则刚」来放下,保持自我独立和自由。
我想,庄子一定会笑我笨。惠施曾抱怨大瓠、大樗之无用。庄子便说:你可真笨啊!好好的东西被你用费了!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何必非要错用!把大棒磨成细针,把自性丰足错用为饥渴无助,又何尝不是人之痴执、愚笨?
其实,依该有的样子,简单直接地展开,它就会舒展。慢下来,便能专注于此刻闲静。用心去触碰,感知,和回应。也许感觉到血液的流动,气息的吐纳,或是一根发漂落肩下,或是只有寂静,偶尔窗外的一声叫卖喧嚣,都无妨!只要心有感应。衰,莫大于心如槁木!
李仙若不解自性,不会对天地发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丁若不解自性,也不会向宗教束缚发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老子若不解自性,更不能以精湛五千字,参透人与自己、与社会、与万物、与天地之和谐共生!过生活,才是唯一之真存不虚!
母亲房中有一大瓶,几株红牡丹塑花和几支杂乱细竹。母亲春节画的牡丹,该不会就是瓶中牡丹的画像。
我建议母亲若画牡丹,取其活本,细品其姿态与解其品性,否则必无神韵。母亲也深以为然。
于是弃了假花,只存真竹。瓶中水已干,竹叶有枯,然,此君顽强,根须虬髯。我佩此君,亦惜此君!不知壁上书帖苏公门生庭坚者,可心有戚戚焉?
枯竹得水润养,便知足自得,饥渴熬煎,也能自安自存。修剪去枯叶,疏影映壁,又一番清风自来的韵味。可叹,有此真君为邻,怎不惜之,画之,歌咏之?
弟妹从母家带回一抱旧书,让我带几本中医旧籍回京,送给老帅。望他得闲暇,研花草,得趣中医之妙,利己助人,此书方可得遇有缘人。我甚惜之,背回家中。
前日一整天,在阳台,以柔软寸帚,一页页轻拂灰尘。旧书残卷,书主批注,在寸寸清理中,引我游弋于岁月清光,触碰生命质感,体会世子情怀。
在一扉页上,书主笔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往昔,陈子昂于登幽州台而发此浩叹。他日,书主于苦寒之地心生悲感。而今,我在当日之幽州,今日之京城,既不见古人,己又非来者,岂不悲哉,怎不动容?
书主生活的苦寒之地,是我成长的地方,当年旧宅尚在,只是物是人非。去年八月,我回故地探友,一个人在一个清早,寻当年旧路去看它,我觉得它在岁月里沉静得那么美!寂静的院落,红砖、红瓦、圆筒的烟囱的老屋,被高高地整齐板篱围挡着严严实实。我在一丛野菊旁,伫立了一小会儿,悄然离开。我能够感觉到,屋主用心珍惜它,在此过生活,岁月这般静好。若果真能安于此屋,怎会不惜这人,不爱这家。
时光,静水流深,印迹在心轮上。生命的过往,漫过记忆堤坝,却逝水无痕。
我们,对抗着平庸,抵御着世俗,心灵出走又回归。可这就是我们融于其中的江湖。只是还清醒,是否没放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身心如影随形,根本分不出彼此。
懂得去平衡就好,过分便是偏执,偏执必会失衡。因为世俗所蛊惑的,平庸所腐蚀的,都是心避之唯恐不及的;而身所饱欲的,却为心所厌弃。
一竹、一书、一屋,便是清明的,人间四月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六记(增补版)》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