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圣经故事》读后感_1700字

《圣经故事》读后感1700字

我在凌晨五点合上这本书,脑子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心比任何时候都安宁。

不合时宜的想起一句话: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这句话被刻在一枚戒指上,当然不是用中文,而是用犹太文。

二战时期,全世界死了近600万犹太人,在波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名叫辛德勒的德国人用他几乎全部的财富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或许1200人相比较于遇害的600万犹太人确实不值一提,但正如前文所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心怀感激的犹太人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就刻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名为《辛德勒的名单》,获得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善良,永远都是最耀眼的人性光辉。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年代更应该如此,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必远矣。

说起犹太民族,很多人了解他们,仅仅以世界上0.3%的人口,贡献了几乎1/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从亚伯拉罕到以色列,从离开家跟随约瑟进入埃及,到穿越红海流浪旷野来到迦南,到被虏、回归、被歧视,几千年来承受了许多不公平对待,苦难深重却生生不息的历史可能不被人们所熟知。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因为它从5700多年前开始说起。也是一本苦难的书,因为他们曾2000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更是一本灵魂的书,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的图腾。

肉体可以被毁灭,灵魂却不能被扼杀。而故事的梗概,大体是这样的:

司提反通过历史故事,对众人讲述一番犹太人的过去:上帝是怎样把迦南福地应许给亚伯拉罕,和他打立盟约,并预言他的子孙将在埃及为奴四百年;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儿子约瑟又是怎样被卖到埃及,上帝怎样使他摆脱灾难,成为法老的宰相,后来他的兄弟又是怎样去埃及买粮,并与他相认,最后他的父亲雅各带领全家到埃及定居;又说到以色列人怎样在埃及受尽迫害,摩西又是怎样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摩西怎样在西乃山上传十诫。以色列人不听从摩西,自造金牛犊,侍奉偶像,惹怒上帝的;上帝指示摩西造圣幕,到了约书亚时代,上帝又是怎样帮助以色列人赶走外邦人,抢夺他们的土地,约书亚把圣幕搬到那里,这一做法一直保持到大卫时代;大卫想要为上帝建造圣殿,可是上帝却制止了他,直到大卫之子所罗门,才真正建成了圣殿。

后面的历史,我们大抵都知道了,上帝的儿子耶稣降世,收十二使徒,四处布道,造福人类,教会不容,十字架钉死耶稣,再而复生,再而流芳千古,再而世代相传至今。

有时候想想,犹太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经历5700多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00多年无家可归却生生不息,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才能坚持到如今。

想不通就死命看书,看圣经,看摩西十戒,看耶稣。不敢说领悟了什么,只能说有了一些浅薄的理解,我也愿意相信这是上帝对我的赐福。人活到一定的岁数,确实需要寻找一些精神的寄托,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

  • 信仰

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曾说过:“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以至于人类变得无所畏惧,无耻之尤。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不是人类自己,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教堂和寺院,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

我们现在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是一种信仰,对钱的信仰。

  • 与人为善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们不会在遇到问题时,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

在《摩西的书》中我看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二句话是这样的:1.本来就是这样,2.事情会好起来的。我想这二句话可以很准确的表达犹太人的处世哲学--与人为善,这真是一个让我喜爱的无以复加的民族。

  • 相信苦难的价值

摩西在《诗篇》90篇里说: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人生中的苦难总是绵延不绝,由始至终,以一种渗入骨髓的方式与人的生命共生着,在这样强大的苦难之下,本来一死了之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但人却生来,有一个名为希望的生存本能,希望有很多副产品,比如它会让人相信苦难的价值,因为,如若苦难没有价值,那么为何我们要承受。

我对每一个早起的人默念早安,对每一个一夜未眠的人默念晚安。在生活之外,思索一些生命的意义,也很有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圣经故事》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