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读.2》读后感_1400字

《我读.2》读后感1400字

书评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还是自己未读的书,是否就像在嚼别人嚼过的口香糖?或者阅读前“先睹为快”式的偷窥?是为了与朋友聊天时的谈资?亦或是为了阅读的一种指引?道长的书评集与读书节目于我而言,前者如《我读》系列,后者如《一千零一夜》,即是难得的读书指南:有的书可能永远不会去读,但晓得有这么一本书,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与思考;有的书列入待读目录,期待一场未知的阅读体验;有的书已经读过,恍然大悟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总言之,书是读不完的,人生本是一种不完美的状态,所期待的就是“读一本有读一本的欢喜”,以及在阅读的每一刻将那个陈旧的自己新陈代谢掉。


所以为《我读》做读书笔记,岂不是“二道贩子”的“二道贩子”?先前,已经读过《我读》的1,4, 5几本,每一次都收获颇丰,像“淘书”,在了无边际的书海中还有这么一本书等着你去发现、去阅读、去思考。


《我读·2》共6辑,第一辑《烽火守书人》主要讲述那些与读书、写书、买书,以及书店相关的书籍。像曾经的一句“如果说网上买旧书是有目标地‘找’,那么逛旧书摊则可以称之为‘遇’了。”其实,读书不就是一种缘分,在此刻此地是这一本书,而不是另一本。而你与她的遇见更是有太多的故事,或是一本书上引出,或是朋友推荐,或是逛书店时偶然的邂逅,每一本书的知道与获得与阅读,想来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第二辑《理想的下午》就一些作家的散文进行评述,不得不承认又为“待读目录”增加了许多书目,而想起备受冷落的专业书籍,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不过,“好的文字总是能打开人的某种感官能力,把世界变得更丰富、更立体”,难道不是?而此处获得一句颇有感触的思考,即法国思想家布朗肖的话:“所谓写作,就是要发现异己。把思想里面那个不认识的自己发掘出来,写作永远是遭遇一个相异的人。”现实中,其实我们无不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理想的与现实的,熟悉的与陌生的诸如此类,我们无不不在尝试着协调二者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回头看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会心生疑问,这是我写的吗?散文的阅读总是使人克制不住地想要摘抄,如“罪恶的制度并不是由罪人建立的,而恰恰是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们所建立的。由于天堂并不存在,积极分子也就变成了杀人凶手。”“知青下乡的确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就一直生存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几千年来的命运算不算是一种灾难呢?”“城里人把日子叫生活,乡村人把生活叫日子,看上去似乎是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说法,本质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日子是一天又一天,天天都一样,人在单调乏味中无奈地消耗着生命;而生活给人的感觉则是丰饶富足,有色彩、有人气、有宽阔的马路、明亮的路灯。”第三辑《别对我撒谎》是一些关于社会科学的书籍,此中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是最为想读的,没想到经济学研究外作者的哲学造诣也如此深厚,不得不自惭于自己的无知,该读的书实在太多。第四辑《先上讣告后上天堂》的书籍大多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阐释,也是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第五辑《够了!创意》主要是娱乐、音乐等问题的思考,其实一句话就是创意与娱乐在无时不在地激发着人的欲望,不只该庆幸还是无奈?第六辑《拈花说》主要是对佛家一些书籍的介绍,读来也是极具启发与风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读.2》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