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读后感1700字
信仰——读《斑羚飞渡》之《红奶羊》
生活经历就像一把雕刻刀,总会在灵魂深处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沈石溪这么说,一定是为了勾起我对“狼”的记忆。
我曾见过野狼。在离家六千公里的路边,它逆着光,身后是一轮初升朝阳,我激动得浑身颤抖,而它只不过用目光略略扫我一眼,然后昂着头,高傲地站在土坡上,继续眺望远方。
我曾梦过白狼。在银色月光下,潺潺溪水打湿了衣裙,我嘚瑟地光脚踏上冰凉的石头,鸟声清幽,水雾弥漫,那只白狼在身边悠然踱步。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忘了。
还有两次,梦里被狼追。一次是大雪纷飞的森林边,小腿几乎感受到狼嘴里呼出的腾腾热气,梦里的自己依旧光着脚,拼命地逃。结果怎样?也不记得了。但冰天雪地的冷,总是忘不掉。
最近一次是上周。某夜临睡前看了那张春深似海的照片,带着繁花如锦的向往入梦,恍恍惚惚却站在枯藤老树的悬崖上,那只狼,跟我对峙,眼神幽怨,欲语还休。然后我在风中坠落,一边恐慌,一边想,发型不可乱……
此刻耳边单曲循环,“你的笑,像一条恶犬”。
莫非,是恶狼?
以上,是记忆里和狼的纠葛,或是我不甘不愿地痴缠。
以下,才是《斑羚飞渡》之《红奶羊》的读后感。
见过光明的人,就无法忍受黑暗。正如,你曾勇敢强悍,就无法允许自己懦弱无能。你曾拥有坚贞忠诚,就无法容忍虚伪背叛。
羊也一样。
我想,这是红崖羊茜露儿不肯屈服于现实的原因。
在草原上,一切感情都要服从“生存”这个最高原则。这篇故事,说的是狼和羊,狼性和羊性,生存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故事里出现了两对父子:小羊沦戛和小狼黑球,羊王古莱尔和狼爸黑宝。他们,都是母羊茜露儿身边重要的存在。
有着漂亮羊角的羊王古莱尔,和羊群所表现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羊性:儒雅,诗意,温情脉脉。可狼一来,羊群抛妻弃子四处逃窜,虚伪懦弱的本性,连同他们可耻的无能,一起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本性,让他们选择了“独活”。
同样是因为本性,狼却选择了“战斗”。他们为了守护亲人,从未退缩叛逃,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样的悲壮,不是古莱尔们可以想象的。
是不是所有源自本性的行为,都没有对和错、伟大和渺小、崇高和卑微之分呢?作为这自然界中的一员,是不是应该学会适应和接受,把这一切都当做自然而然的事呢?
茜露儿做不到。灾难过去,再多的含情脉脉,深情款款,都难掩那一张张虚伪懦弱的面孔。这虚浮廉价的感情,要它何用?无用的温情,空洞的安慰,肤浅脆弱不堪一击,令她觉得恶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用狼的行为规范去要求羊,内心受到伤害的不是古莱尔,而是茜露儿。思维似乎失去了控制。
勇敢的她,又化身为一位执着的教育者。
她努力尝试着改变狼和羊,竭尽全力跟羊性和狼性对抗。然而天性却注定了后天教育的无能为力。狼就是狼,羊就是羊。多么悲哀的顿悟。最痛苦的,就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有没有像茜露儿一样深恨过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挣扎,对生活抱一种听天由命的无所谓的态度?你有没有劝说过自己,算了吧,将就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周围人都这样。
可是,“生活经历就像一把雕刻刀,总会在灵魂深处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有着特殊经历的茜露儿,正如见过光明的我们,再也无法闭上眼睛蒙起心智自欺欺人地苟且地活下去。她深深地明白,眼前这一切都不是她要的。
觉醒后的茜露儿,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孤零零地彷徨着,不屑回到羊群,也不愿与狼为伍,她思考着自己将何去何从。
我爱极这只温柔又倔强的红崖母羊,因为除了生存,她还迷恋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勇敢和善良,责任和当担,坚贞,还有信仰。
它们犹如忽明忽暗的烛火,为她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在那白茫茫的雪原上,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高崖之上,真的有那样一只神羊吗?他既有食草类动物的脉脉温情,又有食肉类猛兽的胆识和爪牙。
在这茫茫人世间,真的存在那样一个人吧?ta既有干净的灵魂和善良的内心,又坚强勇敢有担当。
她相信一定能找到他。
这只红奶羊,是凭着信仰走下去的。
人,也一样。
——Snow
2019.3.17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斑羚飞渡》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