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全集)》读后感1700字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终于是看完了。三书均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成都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1.《死水微澜》
作者笔下晚清的成都,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还比较封闭,成都的封建社会生活安定如死水一般,做生意的做生意,吃鸦片的吃鸦片,嫖娼的嫖娼,赌博的赌博,居家的居家,享乐的享乐,虽有“教徒”出现,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人们心里对他们有畏惧,但总的来说保守平静的生活还没有被打破,终归还是“一片祥和”。
义和团、红灯教、董福祥、攻打使馆的消息开始传入成都,一时社会上表现出人心浮动,但消息传播并不是很快,如清风拂过水面,给死水一般的成都掀起了微微波澜,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西方的冲击还不太明显, 如作者所说:各处人心依然是微澜以下的死水,没有一点动象(没有激荡到水底的大动象,而水面微澜的动。)
2.《暴风雨前》
时间段基本上接《死水微澜》,下到1910年,主要讲辛亥革命前成都的社会状况。
这本更加突出的在展现新思潮对成都市民的影响,如果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前的一切还只是“死水微澜”的话,那么,下到辛亥革命“暴风雨之前”,成都的社会中已可以窥探到革命党和立宪派各自的想法和立场了,已经开始体现出了市民对革命的“人心向背”:
尤铁民、苏星煌这些留日的志士坚持要革命,要同落后迂腐的旧俗做个了断。葛寰中为代表的官绅会站立宪:“温和的革命,即所谓不流血的革命,我是赞成的。而于吴鸿这样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人来说:“世道要是不变,我只好回家当一辈子庄家老完事!就我一个人的出身设想,世道倒是大变了的好”。
总的来说,这一本主要展现“暴风雨”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来临前成都人心向背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状况。
3.《大波》
主要就是讲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最终爆发到四川独立,军政府成立的整个过程。这是三部曲中最长内容也最丰富的一本。
如果说前两本还侧重在讲社会中一些微澜的死水,这本就是展现暴风雨的到来了。比起前两本,很明显,这本人物,历史事件纷繁的多,更细致展现四川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斗争的整个过程。
从四川绅民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血腥镇压,到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最后各地的革命的爆发,四川成立军政府的选择。都能明白,各地的辛亥革命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如教材所说般就深入人心的。从湖南的独立,重庆的独立,到最后官绅协商独立自治,四川军政府的成立,有多少犹豫跟顾虑,都是多少力量的较量跟妥协,虽然最后没有革命党的介入,没有大规模流血,终究也还是有铁路大臣端方、总督边务大臣赵尔丰等人被杀的事发生。
还有四川独立以后,有知识的绅士如何在新政府中谋取一职位而奔前走后,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与恢复(像袍哥的介入),还有推翻“满巴儿”后是恢复“汉制”束发,还是学习洋人“剪辫子”的纠结跟顾虑,也可以看的局势变化后人们的心里变化,不得不说,当时“剪辫”的也还主要是知识分子,还有更多的人对“共和”还一知半解,不过,大波浪终究还是来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泼辣精明“黄太太”的人物塑造上,她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很明显大有“新时代”女性,甚至是四川女性的特点,我想,这跟作者曾经留学法国的经历可能分不开。
当然,浓郁的地方色彩,依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三本书看似没什么直接联系,实际有互相呼应的地方。都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平庸却不乏地方特色的故事情节,细致展现成都社会风俗、观念的变化,从而来看大环境的变迁。
李劼人先生被他的同学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用李劼人评价早年鲁迅的话来评价他自己:“他不是弄潮儿,他是开山祖师啊!” ,李劼人正是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
他不仅是作为文学家被研究,而且是作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被跨学科研究。
我们要寻的那个成都旧梦就活在他的笔下,推荐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波(全集)》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