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感1100字
《山海经》原先是配图画的,因而文字是做配画用的,这样一来,字少,文字也多是一些动物和山川的数据。因而和文学就不太有关系。《山经》里尤其如此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前者分南西北东中五卷,后者分海内外加大荒东南西北共十三卷。因此《山海经》一共有十八卷。
《山经》里没有介绍什么有趣的东西,就是一些群山的名字,上面种的植物,下面埋的矿石,上面行的动物,末尾加上一些山神祭祀需要注意的事项。《北山经》里曾讲到过精卫,但也就两行字,主要还是说精卫鸟的事情。
《山经》全看完,合上书,脑袋里只有四个字,其鸣自訆,或者其名自呼。意思是说,叫声像它的名字一样。因此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物的命名最开始是没有道理的。初民愿意叫树为树,愿意叫鸟为鸟。如果当初树是鸟的读音,现在树就是鸟的读音。做初民的好处是,你有命名权!这就是如今搞发明创造的乐趣所在了。
《海经》里有很多神话故事。更加适合和人聊天用。比如只有一只腿的毕方,逐日的夸父,舞干戚的刑天,九首的相柳氏……
《海经》里有很多有趣的事。譬如无启国的人,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死掉了就埋,但是心脏不腐烂,一百二十年后能重新变成人。这么说,就完全是泥做的人了,靠泥土来维持生机。
钟山的山神,烛阴很厉害,呼气吸气就是冬夏,眼睛睁闭就是昼夜。
但神奇的《山海经》的背后,据考据是因为一是因为祭祀(大人国,小人国),二是因为历法(羲和生十日),三是刑罚严酷。比如一臂国,聂(she)耳国……就是一些被砍去身体的人聚集的地方。
但是看书的时候,不必刻意去想残酷的事情。念书的时候,教科书里有《夸父逐日》,那一段文字,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夸父与日逐走,如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在追逐理想的路上,道渴而死。这种死的爽快感,如同卡夫卡的小说《判决》里,父亲判决儿子去死,儿子便出门跑上桥,一跃而下。
好的名著里,描写死亡只有寥寥几笔(描写什么了不得的情节也只有几笔),几笔就够了,多了就没有那种玄妙的感觉。像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刚开头即煞尾,一句话也不愿多说,却更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越好的小说,越有艺术自觉的作家,语言越简省。但是可以名流千古。千古,只有几个字,也值了。
PS:“羿”也许是个职业,不是确指某个人。“帝俊”也有可能只是个人称代词,不确指某个帝王。
最倒霉的也许是夔,因为每每出场动静大,被黄帝做成了一面鼓,用来显声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山海经》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