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自述》读后感900字
《丁玲自传》,19万字,阅读时长12小时。
丁玲专题第五本。
按照读书会的规矩,看完每本书都应该写点读后感的文字。虽然看了5本写丁玲、或丁玲的作品,但看到这本,却开始觉得按目前对丁玲的阅读认识,写什么都片面,可能都不对。
难在于,看的越多,越感觉丁玲的复杂性。我等非专业研究之辈,只能采撷一些个人阅读过中的感受述之二三:
一、丁玲的愈趋复杂,源自于文学和政治的结合。
文人与政治结合后,文学的目的和倾向性更加明显,这是为什么五四前后的几代文人,在没有被裹入政治洪流之前的阶段,往往是其更显洒脱和可爱的时期。丁玲是典型的例子。
萧红、鲁迅等没有能活到中共执政后,因此他们的作品在后人眼里更显珍贵。如果历史可以假设,他们都还活着,也去了延安,也到了解放后,结果极有可能是有人问到毛泽东,鲁迅如果还活着会怎样的那句答话:“可能会让他闭嘴”之类意思的话。
活下来的,也有一类如沈从文、杨绛等,虽然也不免受到历史洪流的影响,但都转向与政治较远的方向。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做了文物和历史研究,杨绛自己不在创作,转为翻译与政治咸淡无关的西方名著。
二、那个年代,文人和文学必须服从政治,这是大背景。这带来了影响那几代文人三起三落的变迁。
延安文艺座谈、50年代反右倾、60年代文革,三圈下来,基本上在文艺界搞完了彻头彻尾的改土归流。要么灭了你的性命,如延安整风时期的王实味,如文革初期的吴晗。要么举着我的大旗走我的路子,如周杨、丁玲。要么如上所述的沈从文、杨绛,淡出并偏安一隅。
相比之下,当下的社会环境,宽松多了呵。
三、对人生的影响,大时代历史背景的影响远比其他外部因素要大,也更宝贵。近两年有部热门小说和热播电视剧叫“小时代”。与上个世纪初的几代人相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人,真可谓是处在一个小时代中。
阅读《丁玲自述》这本书,让我们有幸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诸多历史人物活生生的一面。沈从文、鲁迅、瞿秋白、毛泽东等,以及着墨不多的贺龙、王震、宋庆龄等等。通过丁玲的视角,以及她和这些历史人物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那个历史时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丁玲自述》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