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传》读后感1200字
把笔记整理了一下,因凯丰长征中曾在红九军团任中央代表,把在本书中关于红九军团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摘录出来方便感兴趣的读友了解。
◆ 第5章 万水千山长征路
>> 九军团原有兵力一万零二百三十八人,在雩都又补充了一千三百人,总共一万一千五百三十八人,兵力排列第四。一军团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三军团一万七千八百零五人,五军团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八人
>> 据总部通报,红军过第一道封锁线损失了三千七百人,过第二封锁线损失了九千七百人,过第三道封锁线损失了八千六百人,过第四封锁线损失了三万多人,像这样走下去,只有穷途末路会等着我们
>>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着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了。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秦邦宪;候补政治局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参加会议的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和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 凯丰也看到了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的疏忽,真可谓“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凯丰认为,毛泽东等人在这次会议上,至少有三方面的问题违反规定
>> 一是不符合共产国际的组织法
>> 二是不符合中共组织的原则
>> 三是人难免犯错误
>> 轻率表态,说明他年纪轻,受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影响太深
>> 凯丰因遵义会议上的表现,曾被暂时停止九军团中央代表职务,随中央纵队行动
>> 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四渡赤水以后到会理期间,在中央领导层中,泛起了一股小小的风潮,算是遵义会议后的一股小小的余波。”所谓的“风潮”就是,遵义会议以后的战况还是使一些人不完全服气。他们有不少议论和小活动,当时流传说毛泽东也不行了,要求撤换领导
>> 九军团为了完成侧翼护卫任务,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兵力锐减到不足三千人
>> 九军团完成牵制任务,返回到沙土镇,准备渡乌江时,官兵们全都傻了眼,因为浮桥早已被毁掉。
望着滔滔江水,不少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声大哭起来。
因为此时身后正有敌军追赶过来。
九军团被逼进了绝境。偏偏这时电台又与中革军委失去了联系。
有人骂道:过江部队真是过桥抽板啊!
有人知道自己是因牵制敌人被落下在乌江北岸的,就骂:他们这是忘恩负义!
>> 在此后牵制敌人的五十二天里,红九军团穿行于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足迹遍及十七个县,行程长达三千余里。他们比红军主力所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多走了三千余里
◆ 第6章 陕北的冬夏
>> 凯丰血气方刚,坚持原则,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难能可贵
◆ 第10章 东北的紧张岁月
>> 在东北扩军很容易。他前头进到沈阳的四个连,一个礼拜就扩大到四千人,还收编了一万多人的保安队
>> 苏军占领东北后,将“满洲国”伪军武装全部解除,总共十七万人溃散在各地
>> “马斌工作方式”,是我党东北土地改革打开局面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 马斌工作队的经验,通过凯丰的调研报告,得到了陈云的重视和赞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凯丰传》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