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读后感1100字
【读书打卡】《昆曲》一书,道尽了昆曲的前世今生。
昆曲始于明中期士大夫文人有闲阶层的“清赏”与“雅玩”需求,起源于江苏昆山地区的地方戏昆山腔。吴中地区文化与经济核心地位,唐伯虎祝枝山等才子们的追捧,使昆曲一出生就具有了高贵的血统。
昆曲盛于明中后期,“曲圣”魏良辅创造了水磨调,使昆山腔由地方戏成为全国流行的昆曲,魏良辅《南词引正》里介绍了其改革的三方面,即字清了、腔纯了、板正了。昆曲空前繁荣,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文学家袁宏道在《虎丘记》中,记载了苏州虎丘中秋曲会的盛况。
昆曲于成熟于明末至清初期。梁辰鱼《浣纱记》的问世意味着专为新腔创作的戏曲问世。 此期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牡丹亭》(汤显祖,明)、《长生殿》(洪昇,清)、《桃花扇》(孔尚任,清)等作品。
昆曲于清初鼎盛时期即注定了没落的结局。清代中央集权、文字狱使士大夫阶层思想受到钳制,康熙中叶开始,昆曲创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随后就在花部与雅部的争斗中落北。乾隆年间,昆曲在扬州和北京地位大相径庭,北京市民“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
昆曲没落于“花雅之争”、“四大徽班进京”,花腔即乱弹,是弋阳腔秦腔梆子等各地方戏的合称,是最初的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昆曲走向没落的开始。
昆曲在一无所有之际,以清唱为主的清工始终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民国时期民间个人承办的“昆剧传习所”一直在悄悄培养种子延续昆剧生命。当时的“传”字辈昆曲演员有37人。
1956年,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出现“满城尽说十五贯”的盛况,《人民日报》发表“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社评。显然,昆曲又重新找回了自己。
2001年,中国昆曲被世界承认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全世界所认识和赏识。当然,不得不提的是白先勇先生和他的青春版《牡丹亭》。
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如戏,戏亦如人生。昆曲在走过三百年的辉煌之后最终也只能是转身离去,亦如它所取代的元杂剧一般,将那片曾赋予它光荣与梦想的舞台交给京剧,多年后,京剧的命运也亦然。
我觉的,戏剧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来都离不开历史背景,一切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存在即合理!
昆曲美仑美奂,词曲俱雅,乃百戏之祖,那么戏曲之祖,始于何家?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说道: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没错,美仑美奂的戏曲的鼻祖,其实就是跳大神[捂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昆曲》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