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阅读的故事(新版)》读后感_1700字

《阅读的故事(新版)》读后感1700字

我从小对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每次新学期发下书来,都要仔细的用书皮包好,在书上做笔记也是小心谨慎,生怕污损书籍。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可能单纯的只是惜物,或者是懵懂的知道书籍能带给人希望。 小的时候,除了课本,课外阅读材料相当匮乏,一本《故事会》,全班会争相传阅。我还清晰的记得六年级的同桌,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弄过来一本没有封面的杂志,脏兮兮的,我借过来看,发现是鬼故事,宣扬庸俗的因果报应,我当时并不怎么相信这种牵强的说法,所以对这一段还有印象。到后面甚至还有一些色情的描写,当时年幼的我,如纯净水般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的提醒我,直到最后忍不住破口大骂:谁TM的把后面的部分撕走了? 小学时饥不择食到了如此地步。这种状况到了初中,稍微有些好转。刚进初中,班主任让我们108位同学每人交一些钱,建了一个班级图书馆,里面无非是四大名著和几本主旋律书籍。《三国演义》就是我在那时看的,那时学习任务也重,实在没有时间阅读,只好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然而好景不长,一进初二,流动图书馆不声不响溜不见了,我的阅读之路也随之中断。好在这时我在街上的一条巷子里发现了一家旧书店,里面都是回收的旧书,价格也很便宜。每次星期五下午放学,我就到这家旧书店淘书。整个初中,我的零花钱基本贡献于此。现在家里还有一大箱旧书,有一些版本真的已经很老了,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再过几十年就成为古董了。当然,其中有一些《黑格尔哲学》《形式逻辑导论》之类的书到现在也没有翻开过。 为此,我养成了顺书的习惯。每到亲戚朋友家里,先去看看有没有可以顺走的书,因为很多亲戚家小孩比我大,家里总会有一两本闲书。我靠着这个习惯也得到了不少书,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宋词三百首》,看的次数多,竟然翻烂了。不过那个版本确实是很经典的版本。 到了高中,开始痴迷于武侠和玄幻。那时班上最流行的是《今古传奇》武侠版,次之的是奇幻版,大家轮流着买,每一期都全班传阅。记得最深的是武侠版上凤歌的《昆仑》和奇幻版上树下野狐的《搜神记》,每出一期,全班都在热烈讨论,我当然也是其中的生力军。从此,我在武侠的路上越走越远,看完了一千多万字的《金庸全集》,接着是古龙的一些小说,后面看了黄易的《边荒传说》和《大唐双龙传》,杂七杂八的看了一大堆。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前文提到的旧书店倒闭了。 大学之后,眼界稍宽,阅读的种类多了起来,但都是泛泛而读,其中很多已经完全忘光了,如果不是特别的提醒,我甚至都不会记得曾经读过这本书。大学其实是最好的阅读时光,大把的空闲时间,种类齐全的图书馆,可惜浪费了太多的阅读时光。有一次我发现图书馆竟然有全套的《大唐双龙传》,那一个星期我每天晚上都去阅读,直到闭馆。当全身心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可能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流体验。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爱买书,爱书而不读书,虽然矛盾却很好理解:相对于仔细读完一本书所要耗费的精力,买一本书真是再简单不过的动作。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还在困扰着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想要获得知识,必须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这一步谁都无法替代。 我的桌子上,堆满了书,都是在读状态,手边的一本是梁文道的《读者》,上次去杭州的时候买的。里面是梁文道带领着读者对一本本书进行点评,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面实在太窄,大部分书都没有读过。后面又看了梁文道的几本《我读》,这种感觉被进一步放大。看来很有必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我很喜欢纸书拿在手上的那种质感,但是纸质书的阅读时间却越来越少,时间都转向了电子书。虽然传统纸书的衰落让人有些唏嘘,但是时代毕竟向前,技术不断进步,电子书更能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当然会有更多人选择。最近我迷上了微信读书,它占据了我的全部阅读时间,只是因为它有着社交属性,可以做电子笔记和写书评,其他阅读这本书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互动功能是传统纸书所不具备的,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阅读的故事(新版)》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