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读后感1500字
“Arts for arts sake”王尔德的这句话深得我赞同,也使得文学从过去伦理道德教化的束缚中脱离出去。19世纪的唯美主义运动,王尔德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出位的言行,迷人的语调,前卫时髦的装扮,妙语连珠的佳话,和满溢的文学才华,都让他在生前身后拥有众多的拥趸和传奇故事,他的墓碑永远印满了热爱他的人们的口红印记。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个毒舌自恋的金句大师,放荡不羁的享乐主义者。可是,我眼里的王尔德,或者说这本书里的王尔德,慈悲、温柔、善良而清醒。他那无数美丽而残酷的童话里,影影绰绰全是王尔德对爱与艺术的忠贞,那无数心碎的结局仿佛无一不映射着他结局的破碎。那些华美、流畅、天真、诗歌般的语言和故事下,我也觉得仿佛理解了他的选择和坚持。
在我所有看过的童话里,我最爱王尔德的童话,他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而是给十八岁之后的孩子而设,这本书映射了太多他对人世的看法。我爱这本书的名字,也爱他的封面装帧,更爱他的内容和文笔。第一章故事隽永、凝练,生动而形象,我最爱《夜莺与玫瑰》这篇。王尔德所有的故事里,爱情都要像夜莺一样刺破心脏,用生命与心血灌注而成。夜莺为了爱情的信仰而放弃生命,因为献祭的痛苦而狂喜,那一瞬间是多么的美。而心血浇筑的红玫瑰却被年轻学生随手扔掉,零落成泥碾作尘。珍而重之,却被践踏,令人心碎,却也是美的,被抛弃被碾压被破碎和幻灭,越是美丽的,被碾碎时越美。
第二章的童话故事风格就更加华丽繁复,迂回而灿烂。相比第一章,我更喜欢第二章。真的惊叹于王尔德对语言修辞的运用,行云流水,他的文字,仿佛是器具精美、雕琢璀璨的珠宝华服,叠床架屋、雄伟辉煌,有异域东方的奇香,也有洗练静穆的圣像。我想
他真的是世上最懂的凡间器具宝石之美的人了,写尽物质之极色,又纯粹的不带浮华虚荣之感。极尽华贵的东西,底下总有血痕斑斑,他的笔下常有对上流冷血浅薄人士的嘲讽,也有对唯美者罔顾道德的讥刺。其实,这些作品都很能看出王尔德身处的环境、他的审美、道德的思考与上帝的矛盾。他的笔下总是极美的,冶艳辉煌下,总是幽暗和神秘的底色,“仿佛美只能暗中求得”。他总让美丽的人仿佛没有心,痴迷的人愿意放弃一切。《西班牙公主》里丑陋的侏儒是快乐的,因为他知道四季的秘密,知道每一种风的味道和舞蹈。但是对公主的爱让他走向死亡,他那么快乐而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却在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丑陋和真相,心碎而死就是他唯一的结局。美与丑,瞬间的欢愉与永恒的悲哀,王尔德式的恶魔主义美学让我心醉。在《渔人与美人鱼》的故事里,更是达到了高峰,渔人为了美人鱼,那个他心中苍白魅惑的美神,甘愿放弃灵魂,背弃上帝。他知道底线,懂得善良,没有效忠于撒旦,但他的爱让他超越了善与恶,诱惑与伦理,虽死无悔。为爱与美的献祭,包含怎样一种心情呢?是把对方当成神灵一样膜拜,单向的、虔诚的、自虐式的奉献一切,我愿为你放弃最宝贵的东西。
其实王尔德本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性恋依然是一项重罪,神父所诅咒的没有灵魂的美人鱼、农牧之神,不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的象征么?王尔德为了满足波西愿意拿他的名誉、身份、地位,甚至家庭和自己的健康去打一场胜算极小的官司,最终身入囹圄,声名扫地。他怨恨他,后悔与其相恋,在狱中恶劣的环境里痛苦厮磨良久,却最后承认还是爱他,甚至出狱后为他抛妻弃子。他不是没有道德之人,也不是轻浮无端之徒,他知道爱情只会引导他走向毁灭,却再百般折磨后还像夜莺和渔人一样,愿意放弃生命和灵魂,为了爱情的信仰。我在他的爱里看到了太多的慈悲和心碎。可就像是他笔下的所有故事一样,他只是静静轻轻的写着心碎的结局,仿佛那悲伤不深也不重,一切都是心甘,都是慈悲无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_1500字